不僅如此,對於應當接訪而沒有接訪處理的上級官員,亦要依法論處。
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禦狀。
朱元璋當政三十一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汙吏15萬人。
他“殺儘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未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未根除,晚年隻能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歎。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
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製。
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朱元璋還確立了衛所製度,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製、又吸收元朝軍製的某些內容而製定的。
明初朱元璋守禦山河的方法,是以鞏固自然天險為遠猷。
對此明人頗為自詡,宣稱“我國家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至酒泉,延袤萬裡。中間漁陽、上穀、雲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皋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四十萬,據大險以製諸夷,全盛極矣”。
這一段話中雖全用秦漢舊名,但洪武朝衛所的全貌勾畫得還是比較清楚。
洪武年間,朱元璋置亦集乃舊城、鎮番衛、寧夏衛、者者口守禦千戶所、東勝衛、開平衛、大寧都司、安東衛、吉林船廠。
明軍巡邏著“北去不拘幾千裡”的遼闊疆域。
朱元璋效仿元朝“朔方鐵騎紛如蟻”、“西北廣莫無一城,控弦百萬長橫行”的盛況,欲利用漠南養出肥美的牛羊及戰馬。
為此朱元璋推動北部衛所遊牧化,漠南民眾除了糧產區不許放牧外,漠南荒閒平地及山場,“聽其牧放樵采”。
諸王敢有說是“自己草場山場者,其論非輕”,並叮囑諸王要長遠的牧養,要求軍戶有自己的牧群。
朱標死後,朱元璋以塞王代替國公。
十三塞王中佼佼者是被譽為“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燕、寧二王。
朱棣出師即降故元太尉乃兒不花等人,被譽為“肅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
朱權“數會邊鎮諸侯,出師捕虜,肅清沙漠,威震北荒”,被譽為“一世之雄也。”
洪武末年,朱元璋下旨除郡王外,都是百姓。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
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
他還采取強製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
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
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
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
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
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官紳富戶想儘辦法偷漏稅,在明朝前期已形成風氣。
江浙一帶的富戶為了逃避賦役,想出了許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將名下的財產分割,再假托在彆人名下,降低戶等,這種方法還有專稱,叫“鐵腳詭寄”,甚至在當地形成了“通天詭寄”的風俗。
朱元璋自然不會聽之任之,除嚴厲打擊外,他下令編造土地簿冊——“魚鱗圖冊”,按照其稅糧多寡,定為幾區,每區設糧長四人,讓他們集合裡甲耆民測量田畝,繪製成圖,寫上田主的名字及田地之麵積與四至,編類為冊,由於圖上所繪的樣子像魚鱗,故號“魚鱗圖冊”。
朱元璋於洪武七年(1374年)立鈔法,設寶鈔提舉司,並於寶鈔提舉司下設抄紙和印鈔二局,寶鈔、行用二庫。從洪武八年(1375年)起印發紙幣“大明通行寶鈔”。
麵額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計六種。幣值每貫等於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
明代印發的“大明通行寶鈔”為明代發行的唯一貨幣。
明初洪武朝全力印造寶鈔,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
洪武十九年之後各項臨時支鈔迅猛增長,造成了明初的通貨膨脹。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實施“食鹽開中”新政,即開中法,將實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鹽專賣製度網開一麵,允許民間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大約30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
朝廷讓利於民,“淮鹽價貴,商多趨之”,邊防軍需難題一舉解決。
明初,由於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泛濫,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
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
中原大地赤野千裡,人跡罕見。
為此,朱元璋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複鹽場、發展生產,史稱“洪武大移民”。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
因此,登基後,就采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
文科考試內容主要局限於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製又稱八股取士。
……
至此,朱元璋這一生基本上介紹完畢。
此刻大明位麵處於各個時空的朱元璋看著天幕中介紹的內容,心中有著不同的感悟和想法。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