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老年時空。
當朱元璋看到大明第二位皇帝是朱允炆的時候,內心之中已經沒有了太多的波動。
畢竟太子朱標已經死了這麼多年,朱允炆是他現在最大的指望,即便這個孫子有些差強人意,但他現在已經沒得選了。
曾經的太子朱標是彙聚了朱元璋一生心血的接班人,然而這個最完美的接班人卻英年早逝。
至於朱允炆,其實朱元璋從一開始就看不上自己的這個孫子,因為他比朱標差的太遠了,從小就不怎麼聰明,如果朱雄英還在的話,也不至於是這個結局。
所以朱元璋望著天幕歎息一聲,隨後吩咐掌印太監準備一個大鐵箱子,在裡麵放入僧衣、僧帽、牒文和銀子,這算是給朱允炆安排最後一個退路吧。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給朱允炆留下一道密詔,讓他今後不可削藩,重用賢臣,尤其是耿炳文這位善於防守的名將一定要重用!這樣才能防住燕王朱棣的進攻!
……
朱允炆在位時空。
朱允炆早就知道燕王朱棣要造反,他不相信自己手握百萬雄兵還會輸給朱棣!
所以他準備先下手為強,讓耿炳文帶兵討伐朱棣,並且讓黃子澄等人撰寫討賊檄文,羅列燕王朱棣的罪狀,這樣就可以出師有名了!
……
此刻的朱棣急的團團轉,因為他手裡根本沒什麼兵馬,怎麼應對朱允炆的大軍?
即便他還像以前那樣裝瘋賣傻,估計他的這個大侄子也不會放過他啊!
所以思來想去,朱棣最終決定起兵造反,因為他已經沒有退路了!
……
此時天幕已經開始介紹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號“永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日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繼帝位,與朝臣密謀,欲鏟除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
遂於北平起兵,自詡“靖難”之師,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蹤。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設置內閣和東廠;為加強對北方的控製,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紫禁城,遷都北京。
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積極經營邊疆,東北曾建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裡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扞衛了領土的完整。
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外交上,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
文化上,修《永樂大典》。
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日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返師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歲。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封朱棣為燕王,又設立大宗正院,即後來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
因此,分封諸王便是要讓藩王拱衛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頒布《昭鑒錄》,四月,頒布《祖訓錄》給朱棣等藩王,令他們抄寫在王宮正殿和內宮的東壁,書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優劣事跡,以對皇子們進行宗法教育。
朱棣在宮廷中要遵守繁瑣的禮儀製度,經常要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與魏國公徐達長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後)成婚。
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們了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
自此之後,朱棣先後三次被派往鳳陽常駐,在練兵演武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史載朱棣在鳳陽時“民間細事,無不究知”,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
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
名義上,親王不得乾預地方事務。
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