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為大將軍,有時也要受到親王的節製。
諸王初封時,明太祖都要為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
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賜名姚廣孝),是一位頗有謀略與學識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隨朱棣北上燕邸,後來與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緣,還向朱棣推薦了一位術士,名叫袁珙。
這兩人都成了朱棣的謀士。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命朱棣擔任右宗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製,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製。
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揮師前進。
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卻認為天降大雪,敵軍必然意料不到明軍將至,應當乘雪速進。
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
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舊識,正在勸降時,明軍已大敗元軍,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邀請乃兒不花一同到明軍營帳中請降,果然被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
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後,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屢次被朱元璋授命參與北方軍事,節製士馬
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潁國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將阿失裡等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晉王節製山西、燕王節製北平各衛將士,凡軍中事務,都要啟奏朝廷和晉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軍北征至徹徹兒山,擒敵將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又追擊至兀良哈禿城,遇敵哈剌兀,打敗敵軍凱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晉王死後,朱元璋命朱棣節製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兵馬,令他總率諸王防備邊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招降乃兒不花後,晉王忌憚朱棣的功勞,到太子朱標處發告朱棣不聽自己的約束“勞師冒險”,使朱標將此事彙報給朱元璋。
朱棣入朝,晉王又言語冒犯朱棣,還派人在燕王府內監視,搜求朱棣的“國中細故”,燕王每入朝,太子“數以語見侵”等等,其間劍拔弩張之勢十分明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接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去世,朱棣成為了諸王中最年長者。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豐滿,不但有久征慣戰的護衛軍,權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定。
晉王死後一個多月,朱元璋曾給朱棣一道敕諭:“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係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無疑,這時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維護朱家皇朝的一個支柱,對他寄予很大希望。
然而,朱元璋畢竟精明過人,他也慮及燕王及諸王權勢過大,對繼任皇帝構成威脅,所以,朱元璋臨死時下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正顯示出他的這一憂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詔令而停止。
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
朱棣則在加緊活動。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表麵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製軍器。
接著,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製北平(今北京市),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的佯狂隻不過是緩兵之計,為了在大軍到來之前做好準備,他命令親信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將士八百人入衛王城。
這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已經接到朝廷的命令,帶領在城的七衛軍隊和屯田軍士包圍了王城,並用本柵截斷了端禮門等的通道。朝廷削奪朱棣王號和逮捕燕府官屬的詔書也在這時到達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
七月,朱棣以計(以裝瘋麻痹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
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
他諭令將士,同時上書朝廷,聲稱根據《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
從此便開始了一場曆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先後下居庸關、懷來,捕獲南軍將領宋忠,趁勢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大軍到達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複戰於真定,又大敗。
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
九月,江陰侯吳高帶領遼東兵馬圍困永平。
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軍至河間紮營。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雇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
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軍。
李景隆退軍德州,朱棣趁機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勞師無功。
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