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
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
九月,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複齊、黃官職。
二月,燕師再度南下。
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槁城打敗吳傑等。
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
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
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大軍。
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揚州。
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
穀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謁孝陵,然後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七月初一日,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
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
朱棣即位後的首要任務是宣傳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處置政治反對派。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後,開列“奸臣榜”,誅殺了一部分建文朝臣。
例如方孝孺十族被殺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門生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殉難,開創株連十族的先河!
黃子澄、齊泰等被誅殺滅族,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朱棣對待朱標、朱允炆一係和其他藩王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改封吳王朱允熥為廣澤王,衡王朱允熞懷恩王,徐王朱允??敷惠王,隨母妃呂氏居懿文太子陵園。
朱允炆追尊的興宗孝康皇帝,仍稱懿文太子。
在對眾親王的態度上,凡在建文年間被廢黜幽係的諸王一律恢複了王位。
他們紛紛到京師朝見新天子,朱棣動輒給予大量賞賜。
這在表麵上看來是遵從祖製以篤親親之誼,但實際上卻寓有駕馭之意。
在脅迫寧王結盟時,朱棣曾許寧王以“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卻不認舊賬,不要說中分天下,就是寧王乞求蘇州、錢塘也不獲準,終於改封南昌。
朱棣還暗中削奪諸王的實際權力及軍權。
代王、岷王、齊王的護衛先後被削,連同母弟周王的護衛也被迫交出。
必使其力不足與一鎮相抗。
與此同時,朱棣詔告天下:建文時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複舊製。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複職務。
建文年間製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並大赦天下,除了犯謀反、大逆,謀殺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赦外,其餘罪無大小,通通赦免。
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朱棣即位後,大規模對靖難功臣進行封賞。
永樂元年(1403年)四月,再論靖難的功勞,封駙馬都尉袁容等三人為侯,陳亨子陳懋等六人為伯。
並廣求賢才,對山林隱逸的懷才抱德之士,令官府尋訪,量材擢用。
靖難之役後,“淮以北鞠為茂草”,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大批農民流離失所。
明成祖著手恢複民生、蠲免賦稅,下令山東、北平、河南遭受戰禍的州縣,有無法耕種的人民,免去三年的差稅。
不曾被兵禍亂的地方蠲免秋夏稅糧,其餘府州各蠲免一半,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應錢糧、鹽課等一並免除。
河南、山東、北平、淮南北流移的人民,令他們各還原籍複業,需要的種子牛具,令官府給付,建文年間廢除的北方學校依舊開設,不令其廢弛。
明成祖一再勸民於田畝,千方百計地招撫流民複業。
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人四出,招流民複業,要他們儘力田畝。
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成祖對戶部臣說,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離鄉,已經複業的,地方官要厚加撫恤,“未複業者,悉心招撫。新墾田地,停征其稅”。
明成祖還特地頒布詔令,各地都不得對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流民複業後,有的地方官向他們追征累年拖欠的糧芻。
這種做法應該說是很開明的,它使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間,使殘破的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複。
由於連年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蕪,無人耕種。
那些戰爭較少波及的地方,例如江南和山西的某些地方,則又顯得人多地少有的人甚至無地可耕。
為了使農民和土地相結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開發,明成祖也像朱元璋一樣,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移民。
明成祖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
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