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製《猗蘭操》賜給廷臣,諭以薦賢為國之道。
明宣宗在成祖、仁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政治機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明宣宗保留了明仁宗時期的政府結構,讓許多傑出的官員繼續效勞。
但是他在政治製度方麵和行政實踐中的確作了某些變動。
這在內閣作用的改變和宦官參與行使行政權方麵表現得很明顯。
明宣宗即位後則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這一廣開言路、納諫的風尚。
他對大臣說:“漢、唐諸君,文帝、太宗能納諫,文帝幾致刑措,太宗致貞觀之治,亦皆受善之效。”
明宣宗即位後,不僅繼續輕刑措,而且注意教化。
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為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停止工部采木。
頒發寬恤之令,省災傷,寬馬政,免除各類積欠。
招撫流民,免除賦稅和徭役一年,停罷朝廷的采買,減官田舊科十分之三等,又戒諭法司減少刑獄。
六月,明宣宗修預備倉,出官錢收入糧食以備荒年。
六月,遣官到近畿地區撲殺蝗蟲,並下諭戶部,往年捕蝗的使臣對農民的殘害不低於蝗蟲,戶部應該知曉這個弊端,因此作《捕蝗詩》示之。
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實心態。
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
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庚申,明宣宗下詔行寬恤之政。
並於同月下諭禮部,認為官田賦重,應該十減其三。並戒諭各部貫徹施行。
六月,停罷中官入西北邊境賣馬的政策。
同月,明宣宗作《官箴》三十五篇,以約束警示示百官。
秋天,明宣宗還減免了因遭受水災的嘉興、湖州等地。
宣德八年(1433年),也減免了不少災區地區的賦稅。
對外方麵,宣德五年(1431年),明宣宗以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
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
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人。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宣宗朝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
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麵。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視朝,命群臣在文華殿拜謁皇太子朱祁鎮。
同月崩於乾清宮,遺詔國家重務都由皇太後張氏處置。
當時外廷傳言,張太後欲立襄王為新帝。
張太後立即在乾清宮召見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宣布太子朱祁鎮為新皇帝。
楊士奇等人都呼萬歲,張太後立襄王的言論才得以平息。
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他麵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明成祖時期削藩不徹底的遺留問題。
明宣宗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
漢王朱高煦經過精心的準備後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準備就緒的明宣宗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禦駕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漢王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
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隻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高燧懼,奏請交還常山中護衛。
群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
朱瞻基不許,還把彈劾奏章給朱高煦看。
朱瞻基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
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
後來,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
朱瞻基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此後,楚莊王孟烷、蜀靖王友堉、肅康王瞻焰相繼交還一至二護衛。
諸王護衛軍被削,此後不再增設。
藩王失去軍力,難以再謀反亂。
宣宗進而頒布禁令,對諸王權力多方限製。
分封宗室是太祖定製,勢難變改。諸王經多方控製,失去軍政權力,或寄情詩文,優遊自處,或廣置田產,貨殖經商。諸王子孫繁衍,多成豪富。
明王朝每年還要給與宗祿和賞賜,也是朝廷財政的極大負擔。
宣宗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需要,不惜破壞用人製度。
《萬曆野獲編》中雲:“蘇州衛中武弁,聞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虜功,得世職者。”
捕蟋蟀與軍中取首級為同等功,可以取得“世職”,竟成為升官發財之道,被後世戲稱為‘蛐蛐皇帝’。
宣宗對藏僧的濫封現象就更為嚴重,不僅有大國師、國師等封號,而且還有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