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介紹完朱祁鎮之後,緊接著出現的是大明第七位皇帝。
大明第七位皇帝: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出生於明朝都城北京(今北京市),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之弟,母為賢妃吳氏。
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鈺生於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獲封郕王。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騎兵俘獲,史稱“土木堡之變”。
朱祁鈺臨危受命監國並登基,改元景泰元年,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朱祁鈺即位後,任用賢能之臣、勵精圖治,穩定混亂的時局,組織北京保衛戰使明王朝轉危為安,繼而發展經濟,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安定社會。
朱祁鈺命人修編的《寰宇通誌》為明代地方總誌,後人在此基礎上修纂了《大明一統誌》。
工藝品“銅胎掐絲琺琅”流傳於後世。
朱祁鈺是一位承前啟後,有功於國計民生的賢明之君。
但未能善待明英宗朱祁鎮,使得兄弟間生有嫌隙招來蕭牆之禍,加之更易皇儲、廢黜糟糠之妻等事,頗遭後人詬病。
景泰八年(天順元年)二月十九日,朱祁鈺於西苑駕崩,年僅三十歲。
複位的明英宗削其帝號,諡為“郕戾王”,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山景泰陵。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名號,追諡恭仁康定景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時期,為朱祁鈺上廟號代宗,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
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於謙、王直等大臣聯名奏明皇太後,最終在九月初六日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朱祁鈺登基之後,還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朱祁鈺也就不願意放手。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他想放,可是朱祁鈺卻不願意接。
大臣建議朱祁鈺迎回明英宗,他不悅,說我本來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的。
這個時候,於謙說,皇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儘快接他回來。
朱祁鈺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便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出使瓦剌。
隨後又將迎接明英宗的旨意交予瓦剌使臣把禿,命楊善接回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俘已經一年的明英宗抵達北京,由安定門入城。
之後,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鈺自東安門出迎,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互拉雙手,淚涕沾襟,相互推辭遜讓了許久。
將明英宗迎回了北京,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明英宗回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
朱祁鈺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係,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
朱祁鈺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係。
隨著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為此賄賂朝臣。
土木之變之際,孫太後先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後立朱祁鈺為帝。
孫太後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隻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
由於太子是皇太後立的,朱祁鈺不得不慎重。
他先試探頗有資曆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
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
初步試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朱祁鈺隱忍了一段時間。
但他仍舊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終於換來朝臣們的默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朱見濟並不是汪皇後的兒子,因此她並不同意丈夫的做法。
她悍然爭辯,隨後被廢打入冷宮。
就這樣,景泰三年五月初二(1452年5月20日),朱祁鈺廢侄子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不想到了第二年,隻當了一年多皇太子的朱見濟就夭折了。
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明朝信奉正統,認為皇位應該屬於英宗一係。
貴州道監察禦史鐘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同時兼陳一切弊政,朱祁鈺聞訊大怒,鐘同被下獄杖死。
朱祁鈺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尚未顯得突出。
可是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麵。
眾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