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天幕已經開始介紹大明第九位皇帝。
大明第九位皇帝: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4]),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9月22日-1505年6月8日在位),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宮人紀氏(孝穆紀太後)。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佑樘被冊立為太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佑樘即位,年號“弘治”。
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事,廣開言路。
在位之初,貶斥方士李孜省、太監梁芳、外戚萬喜等;遣散“傳奉官”二千餘人,以及禪師、真人、法王、國師等一千餘人。
相繼起用丘濬、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入閣,以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戴珊等執掌六部。
為解決財政危機,下詔減省光祿寺費用,屢次明令禁宗室、勳戚侵占民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重視司法,曾組織編纂《大明會典》,修訂《問刑條例》。
史稱其統治為“弘治中興”。
雖在統治中後期寵信宦官李廣,但能改過自新。
不過此時土地、戶籍、軍伍嚴重空虛,武備較鬆弛,亦出現一定統治危機。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佑樘在乾清宮駕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歲。
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泰陵。
作為守成之君,朱佑樘在“法祖”的旗幟下,對祖製有完善與創新,革除前數朝諸項弊政,全麵推行新政。
在他的帶領下,弘治君臣較好地處理了各種政治問題,營造了“中興”的局麵。
因此,曆代史家對朱佑樘的評價普遍較高,將其稱頌為賢君,比於漢文帝、宋仁宗。
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朱佑樘生於北京紫禁城西宮。
他的生母紀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大藤峽起義平息後,紀氏被俘入宮中。
紀氏為人“警敏”,且“通文字”,被選送內書堂學習,然後被派充內廷書室看護藏書。
明憲宗朱見深常到書室看書,對紀氏很滿意,一次,紀氏被憲宗臨幸,遂誕下朱佑樘。
成化十一年(1475年)五月日,憲宗正式對外公開了這個兒子,並取名“佑樘”,這是他名字的由來。
同年九月二十日,朱佑樘被冊立為皇太子。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初二日,朱佑樘行冠禮。
同年,出閣講學,朱佑樘頗聰穎,也較用功,每背誦所講過的書,未嘗有錯誤。
聽講時,專心注目,不轉移視聽,他還注重禮貌,講官誤讀了字時,他不加指責,隻是不跟著讀而已,待講官改讀以後方才應接。
朱佑樘身弱多病,但即位之後,仍勤於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自己辦理政務。
同時,朱佑樘又在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采納吏部侍郎楊守陳的建議,重開大小經筵,向群臣谘詢治國之道。
他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餘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
朱佑樘不拘泥守舊,敢於否定前任憲宗的政既定政策。
成化年間,憲宗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佑樘詔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將前朝的法王、國師、真人、國子等封號一律革除,處死曾經妖僧繼曉,使文武百官相慶。
他即位後,還把前朝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萬貴妃的弟弟萬喜等人一一做了處理。
內閣首輔萬安被罷官,梁芳被下獄,李孜省被流放,同時,朱佑樘罷免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一千餘人。
此舉有利於去除冗員,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
朱佑樘曾將四品以上官員名單貼在宮內文華殿壁牆上,平時熟記,做到心中有數,意在掌握官員動態,不受蒙蔽。
他每天上朝聽政,除早朝外,還恢複早已廢棄的晚朝製度;常批閱奏章到很晚,從來不允許太監代批奏章。
有一天,仁壽宮起火,人慌馬亂的救火,忙了一夜,朱佑樘沒合一會眼,因此他沒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眾大臣說明原因,向眾臣請假。
由於朱佑樘銳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紛紛上言,或痛陳時弊,或廣進方略。
馬文升上時政十五事,包括選賢能、禁貪汙、正刑獄、廣儲積、恤士人、節費用、撫四裔、整武備等諸多方麵,朱佑樘無不大為讚賞,一一付諸實施,這對弘治朝興利除弊起了積極的作用。
朱佑樘待臣下很寬厚,能推心置腹,從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家人。
朱佑樘對臣下寬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時,必派仆軍執燈傳送。
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屈體臣下,確屬相當不易。
這樣,一大批以廉潔、勤奮、有事業心、以國為家的賢臣得以有機會施展才乾,出現了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
朱佑樘還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每天的早晚朝之外,還每天兩次在平台召見有關大臣議事,稱為“平台召見”的朝參新方式。
經過朱佑樘的努力,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製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曆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由於朱佑樘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
因此,朱佑樘希望通過佛道之術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
因此一些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
深得寵信的宦官李廣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