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內帑,朱翊鈞批複同意。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內帑也用於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帑三萬三千兩用於賑災。
然而,礦監稅使的存在卻引發了當地社會的動蕩和衝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便是“高淮亂遼”和“楊榮亂滇”。
正因如此,礦稅政策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萬曆三十年(1602年)二月,神宗患病,召見輔臣沈一貫等人,下令廢除礦稅。
東南百姓聞此消息,歡呼雀躍。
但不久之後,神宗便反悔了,收回成命。
此後,多名官員諫言廢除礦稅,神宗均未采納。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遼東戰爭爆發,明朝的庫府已是空虛無銀,難以應對。
當時大臣合議,安排遼東的防務需軍費百萬,但因資金難以籌措,朱翊鈞隻準許撥給十萬,且要延遲發放。
明廷多方籌措軍餉,以滿足戰爭所需。
五個月後,明廷決議除貴州外全國每畝加征田賦三厘五毫,後又加征三厘五毫。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再次增加二厘。
連續三年先後三次增賦,合計九厘,共得銀五百二十萬兩。
此項加派成為固定賦稅,被稱為“遼餉”。
學校乃是培養士子的基地,關係到人才的培養。
為了培育新的人才,萬曆二年(1574年),神宗下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
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如潮水般湧入華夏大地,傳播基督教,中西文化如**般迅速交融。
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01年1月25日),利瑪竇覲見了朱翊鈞。
他向朱翊鈞進呈了自鳴鐘、聖經、《萬國圖誌》、大西洋琴等寶物,贏得了朱翊鈞的信任。
利瑪竇還將封麵燙金、裝訂精美的地圖集《地球大觀》送給朱翊鈞,告訴他,從這本地圖集上,可以看到他從西方來到中國的艱辛旅程。
同年,朱翊鈞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
此後,利瑪竇在北京憑借著豐富的東西方學識,結交了眾多中國的士大夫。
他常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等話題。同時,他還編撰了新書,包括用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贏得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
在這些人當中,最著名的當屬主持西書七千部翻譯運動的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他的影響最為深遠。
……
萬曆帝算是大明朝除了朱棣以外最具有爭議話題的皇帝了,因為萬曆帝在位的前十年出現過萬曆中興,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空前盛況。
然而萬曆帝中後期的情況卻急轉直下,致使大明朝迅速的進入了衰敗之中,尤其是薩爾滸之戰的出現!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此刻的天幕上也一下子變的熱鬨了起來。
首先被彈幕刷屏的就是那句: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緊接著又是大量嘲諷和感歎之類的彈幕。
彈幕:
萬曆死後還有臉去見老朱麼?我估計朱元璋肯定氣的直接把他給砍了!
用不著等到萬曆帝去見老朱,估計朱祁鎮去見老朱的時候,都直接把老朱氣的重新投胎了!
兄弟,你分析的這個絕啊!
這家夥也算是個廢物吧?
張居正:說了你又不聽~~,聽了又不懂,懂了又不做,做了又做錯,錯了又不認,認了又不改,改了又不服,不服你也不說,那叫我怎麼辦?
萬曆帝:當然是打開棺材鞭屍啊!你以為我傻麼?我肯定等你死後再動手!
張居正:服了你個老六!老子活著的時候你裝廢物!老子死了之後你到處蹦躂!早知道老子當初就應該取而代之!
哎,如果老張真的取而代之,估計後麵就沒有滿清什麼事情了!
不可能!大明傳承那麼多代了,老百姓的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老張就算是有膽量取而代之,也沒有這個能力啊!
兄弟你錯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你看萬曆後期爆發了多少的起義!
如果沒有張居正,就肯定沒有萬曆中興!萬曆咋就不知好歹呢?
主要是張居正太強勢了,把萬曆給搞自閉了,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皇宮,唯一出去的一次好像還是去看自己的陵墓。
呃,你說的我咋這麼瘮得慌啊?
這有啥稀奇的?古代皇帝都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開始建造陵墓,如果等到死了再建造,那豈不是都要放臭了?
要不然埃及怎麼會有木乃伊?為什麼要弄那麼多的香料?人家就是為了防臭!
看來還是老祖宗更聰明,從秦始皇那時候就知道要打好提前量!
兄弟們,怎麼就沒有人提一提朱厚熜?這嘉靖帝一輩子都在修仙,按道理來說,他可沒有萬曆帝有本事啊!為啥都說大明實亡於萬曆?
兄弟,人家嘉靖帝可是能修仙的人啊!人家可不傻!
你的意思是說,萬曆帝又傻又無能還不如阿鬥?
呃,他肯定是比阿鬥稍微強一些的,隻是他的能力確實不如嘉靖。
沒錯,嘉靖帝從小和文官們爭鬥,早就鍛煉成了人精,你以為他是在修仙,實際上他是在扮豬吃老虎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