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進之後,天幕又開始介紹王允。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東漢末年大臣,字子師,太原祁縣人。
王允年少時習經傳,練騎射。
初為郡吏,捕殺為全縣巨害的宦官黨羽。
光和七年(184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得宦官張讓與黃巾軍聯係的書信,張讓因此受責於漢靈帝,懷恨在心,兩次陷害王允下獄。
後王允得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再上書求免獲赦。
被赦後,改名換姓,隱於民間。
漢獻帝即位後,征拜為太仆,遷尚書令,兼代楊彪為司徒。
董卓專權,封王允為溫侯。
王允暗中結交董卓部將呂布,讓義女貂蟬用美人計挑撥呂布和董卓關係,隨後巧施連環計誅殺董卓。
後欲解散董卓的涼州兵舊部,致使董卓舊部人人自危,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乃合謀為亂,攻進長安,王允被殺。
董卓和王允短期內相繼垮台,不僅重創了涼州軍閥,而且其波及範圍遠不止關中,甚至給文士集團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東漢末年軍閥首領,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少時折節下士,知名於當世。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
二人合謀誅殺宦官,後何進事泄被殺,袁紹率軍儘誅宦官。
董卓專權,袁紹與其政見不同,逃奔冀州。
初平元年(190年),與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聲勢頗大。
董卓畏懼,挾漢獻帝西入關中,不久被殺。
後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並,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的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並州。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平定黑山軍。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又消滅幽州軍閥公孫瓚。
至此,袁紹已跨據黃河下遊的四州之地,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但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大敗。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憂憤中病逝。
不久後,袁氏兄弟相繼兵敗身死,河北儘並於曹操。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人。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的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
董卓擅政時,散儘家財,起兵討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
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
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
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
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製豪強,加強集權;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
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
……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創業屢遭失敗,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謙、劉表表態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安葬於惠陵。
……
孫堅(?-192年),字文台,吳郡富春人。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孫堅出自寒門豪族,年少為縣吏,以勇猛尚武顯名,被召署假尉。
熹平元年(172年),為吳郡司馬,募集兵勇,參與平定會稽地區響應許昌的暴動。
後曆任鹽瀆、盱眙、下邳縣丞。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率淮、泗精兵至河南鎮壓,任佐軍司馬。
汝、潁黃巾軍退守宛城,孫堅領兵率先破城。
董卓專權後,孫堅兼並漢廷任命的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谘兩支勢力,依附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