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這一年都在暗中訓練水軍,以期能在與倭人的交戰中,取得勝利。
當年吳起投奔楚國後,出任令尹,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經過變法的楚國,雖然持續時間並不長,在楚悼王與吳起相繼去世後,立刻人亡政息。
但是在楚悼王的晚年,經過吳起的改革變法後,楚國迎來了短暫的高峰。
楚國整體國力變強的同時,吳起也在積極訓練一支由舟師組建的水軍。
等到時機成熟,吳起親自率領這支舟師,在洞庭湖上,大破百越的軍隊,將楚國的疆域向南擴大到了桂陽郡、豫章郡一帶,將百越部落趕到了嶺南地區。
吳起此舉,不但加強了中原與嶺南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同時鞏固了楚國對所占的陳、蔡故地的統治。
吳起在當時不僅能組建像魏武卒這般天下無敵的陸戰部隊,還能親自訓練出一支能在洞庭湖上擊敗百越的水軍。
要知道,當時的百越部落主要生活的區域就是在洞庭湖一帶,他們非常擅長水戰。
在吳起之前,楚國的軍隊多次在洞庭湖上與百越的軍隊交戰,皆處於下風。
直到吳起到來後,親自打造出一支水軍,攻守之勢才顛倒過來,可見吳起對於水軍的理解,同樣冠絕於天下。
不過,倭人非常狡猾,我們登陸沿海搶劫漁村之時,都會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放哨。
一旦提前發現漢軍的到來,他們立刻發出報警聲,倭人們會迅速撤離,讓漢軍撲個空。
太史慈當初多次帶領軍隊,前去清剿倭寇,等他趕到被劫掠的漁村時,倭寇們早已經人去樓空。
這讓太史慈感到非常的憋屈和窩火,有一種有力無處使的感覺。
後來吳起經過深思熟慮,與暗中多次演習後。
選拔了最精銳的水軍將士,讓他們假扮成漁民,乘漁船外出打漁。
好在這些水軍將士,大部分本就出身沿海的漁村,許多人祖祖輩輩都是漁民,他們扮作漁民幾乎毫無破綻。
依靠此計,吳起與太史慈多次全殲各個倭寇小隊,並生擒了部分倭人。
吳起想要從這些倭人口中得知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倭寇進入到大漢的沿海劫掠,以及獲得倭人的造船技術。
而在沿海擊敗倭人多個小團體的戰役之中,有一位青年什長脫穎而出,表現亮眼,斬殺倭寇數量僅次於太史慈。
被吳起看中後,提拔為彆部司馬。
這位青年就是後來抵禦劉備,嚇退曹丕的東吳名將徐盛。
彆部司馬的主要職能是統領獨立編製的軍隊,軍隊規模不設固定編製標準,根據戰場形勢、物資供給等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兵源的構成並不是主力軍,大多都是臨時招募,多用於特殊情況,比如作為偏師誘敵,深入敵後進行遊擊,或是充當斥候進行偵查等。
徐盛,表字文向,徐州琅琊郡莒縣人。
莒縣算是齊魯大地上的曆史名城,當年樂毅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僅有莒縣與即墨二城沒能攻下。
莒縣地處琅琊郡正中,是琅琊郡的十字路口,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
控製住了莒縣,幾乎可以說就完全控製了整個琅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