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吃的?趙桓不可置信的看著他:“你是說,犯人能吃這個?”
比起這個時代的食物,窩窩頭絕對算得上是美味。當然,對於吃慣了山珍海味的趙桓來說,那不一樣。
對於尋常的百姓們來說,他們食用的都是五穀雜糧。傳統的五穀雜糧通常指稻穀、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可是紅薯馬鈴薯之類,又是在明中後期才引入我國的。
《黃帝內經》中的五穀: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孟子滕文公》中的五穀:稻、黍、稷、麥、菽。
不管是指哪一種,在這個時代的百姓們,所食用的食物隻能用難以下咽來形容。
這一點,趙桓是深有體會。
當初朱玉平想讓皇帝趙桓去體驗一下所謂的民間疾苦,讓皇帝深入民間去真正了解一下民間百姓的生活。
於是,趙桓就微服私訪的到了京畿周邊。他也親眼看到,親口嘗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
百姓們雖然種植五穀雜糧,種的最多的,還是一種叫做黍、稷的植物。黍就是類似於一種小黃米的植物,產量還不錯。可是,實在是難以下咽。
為什麼難以下咽百姓們還要去種植呢,為什麼不種植小麥水稻之類的呢。明明小麥和水稻的口味,更為好吃一些。
這是因為黍種植起來更簡單,更耐寒耐旱。尤其是災荒年間,久旱無雨的狀態下莊稼都會枯萎。而黍這種植物,一般都能存活下來。而且產量還不錯,所以百姓們為了保證莊稼的收成,雖然這種植物及其難吃,為了果腹還是大量種植。
有吃的,總比要餓死強。黍種植起來,收獲之後味道濃香撲鼻。熬煮出來的粥聞起來也特彆香甜,可當你吃下去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難吃。
這種食物聞起來很香,吃的時候難以下咽。嗓子就跟被沙子剌著一樣難受,而這些都是百姓們的日常食物。
和這個玉米窩窩頭相比,簡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區彆。一個監獄中的勞犯,他有什麼資格去吃麼好吃的東西。
朱玉平隻好跟皇帝解釋:“官家,這窩窩頭,是所有食物中,最為難吃的。”
趙桓訝然了,同樣訝然的還有一旁的皇後朱璉。這種窩窩頭,味道可以說是著實不錯,為什麼玉平這孩子說是最難吃的呢。
接下來,他們才知道朱玉平說的都是真的了。
蒸煮的紅薯香甜可口,油炸的花生香脆無比。蒸煮的玉米,都是香氣撲鼻。還有蒸煮的土豆,以及番茄炒蛋等等,確實是窩窩頭是最難吃的。
除了這些食物,居然還有一隻烤羊。烤羊的香氣,彌漫著整個縣衙後院。
趙桓雖然已經吃撐了,這些食物確實都是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甚至於毫不誇張地說,這些食物比起皇宮的禦膳都要好吃的多。
可是這後院裡,居然還有一隻烤羊,這就不簡單了。
趙桓走到那隻烤羊麵前,烤肉的香味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玉平,這烤羊,不會也是你們城北的特色吧。”
朱玉平走上前去,說了一句:“官家,就是城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