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整個家族,都是忠君愛國之輩。
簡簡單單幾句話,他已經能夠想象當時戰場的凶險。
他也猜測到,此戰應該是以明軍的失敗告終。
但是白杆軍和浙軍敵強我弱,卻依然敢於直麵八旗鐵騎。
這依舊展示出了明軍在麵對異族入侵時,錚錚鐵骨的血性。
這才是大明的脊梁!
......
【1630年,清軍入關,四城失守。】
【在這非常危急的時刻,秦良玉作為唯一主動勤王的將領,散儘全部家財招募士兵,最終成功收複了永平四城。】
【可當皇帝要封她為二品誥命夫人時,她卻當眾撕毀了聖旨。】
【她說,臣隻要總兵實職,不要虛名。】
【滿朝文武嚇得瑟瑟發抖,崇禎卻大笑揮毫,留下那首著名詩句。】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
各朝古人均是對秦良玉的行為倒吸一口涼氣。
嘶~
秦良玉好有勇氣!
當眾撕毀聖旨,當眾要總兵實質,她真的不怕龍顏震怒嗎?
此時,崇禎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意。
秦良玉何其有膽識!
他還記得那年秋天,清軍鐵蹄踏破永平四城,京畿門戶大開,唯有秦良玉主動進京勤王。
八旗鐵騎踏碎的何止是四城關隘?
分明是明朝半壁河山的脊梁!
唯有秦良玉,散儘積蓄訓練士兵,終於將這些韃虜逼回山海關外。
他以詩讚其忠勇,同時諷刺朝中那些男武將怯戰。
想到這裡,他情不自禁的念出了當時做的另外一首詩。
“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而後,他長歎了一聲。
明朝末年的政治早已腐敗不堪,秦良玉可能無法再次北上勤王。
而他,早已無人可用。
......
【公元1634年,此時的明朝已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清軍才剛剛敗退,張獻忠又來作亂,秦良玉多次擊退他的進攻。】
【但很可惜的是,明軍內部不團結。】
【最終她也隻能退守石砫,以保全一方百姓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