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養殖戶王小亮帶著800頭黑豬闖進沙漠。】
【這些豬崽子們,每天都在電子圍欄裡撒歡打滾,簡直是典型的沙漠拆遷隊。】
【這些豬自帶KPI上崗,每天都要翻鬆5平方米沙地。】
【20厘米深的板結層,被豬拱得像剛耕過的田。】
......
各朝古人這才意識到。
華夏在後世養豬,不是為了大規模吃肉,不是為了形成產業鏈以此盈利。
而是為了治沙。
各朝古人頓時滿臉儘是難以置信之色。
華夏後人這是要,將沙漠改造成綠洲?!
各朝皇帝隻感覺腦袋轟一下炸開了。
治沙,何其艱難!
沙漠地區,極少下雨,有些地方甚至多年滴雨未下,且氣溫極高。
這種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植物難以存活。
且沙漠之中,風沙肆虐,沙塵蔽日。
若是剛種好了樹,也極易被風沙吹跑。
且沙漠多為沙礫堆積,即使種植了耐旱植物,也難以生長。
有的朝代也有過一些治沙實踐,不過隻是一些簡單的應對之策。
治沙,最重要的就是固沙。
他們利用荊棘、灌木固沙,還在黃河兩岸種植柳樹、桑樹等。
還在疆省地區修建了坎兒井。
為了保護植被,曆朝還會采取一些法律手段。
秦朝規定,盜取桑葉者罰服徭役。
漢代樓蘭規定,砍樹罰馬一匹。
唐代則是對縱火毀林者,處以徒刑或是流放之刑。
清代也有著在和田地區保護胡楊林的措施。
曆朝曆代的邊疆居民,都在為生存努力著。
而那些治沙手段中,卻從未出現過用豬。
各朝皇帝都明白。
若是治理好了邊疆,那對於整個國家,都是大有裨益。
於是,他們熱切的眼神都往向天幕投去。
......
【更絕的是,豬糞裡裹著未消化的草籽。】
【豬糞往沙子裡一埋,就是天然種子庫。】
【蒙省農大的監測數據顯示,經過這群豬豬特工隊作業的沙地,短短三年時間,有機質的含量暴漲4倍。】
【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飆升至96%。】
【梭梭樹成活率高達85%,吊打傳統方法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