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實際打仗的時候,王忠嗣卻選擇稍稍保存了實力,並沒有讓麾下的士兵去強攻送死。】
【在王忠嗣看來,這就是最優解。】
【就算事後唐玄宗責怪他,他最多也就是被一擼到底,回去給唐玄宗看大門。】
【而這個結果總比唐軍的幾萬精銳全部都死在這種不必要的戰爭當中,要好很多。】
【王忠嗣的判斷,從軍事角度來說,其實沒毛病。】
【可問題是,從政治角度來說,這問題就大了。】
......
李隆基點點頭。
這其中當然很大的問題。
他需要的是忠心之人,而不是不聽話之人!
王忠嗣不認同皇帝的決斷,這讓他的天威何在?
況且,王忠嗣此前已經答應了他,會強攻。
可表麵上答應他會強攻,實際上並沒有。
這不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嗎?
今日是因為戰事,明日又會是因為什麼呢?!
......
【果不其然,很快李林甫就發現了王忠嗣的破綻。】
【隨後,李林甫果斷出手,但是他沒有提到關於王忠嗣的任何軍事問題。】
【而是讓一個下屬彈劾王忠嗣結黨營私,勾結三皇子李亨,圖謀不軌。】
【王忠嗣手握唐朝的半數精銳,本就令唐玄宗難以完全放下戒心。】
【那偏偏在此之前,王忠嗣又和唐玄宗又因戰略產生了分歧。】
【而且在打仗的時候,王忠嗣確實是有保存實力的意思,違背了唐玄宗的命令。】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但是問題是,李林甫沒有揪著王忠嗣戰敗的這一點,進行攻訐。】
【他攻訐的點,是王忠嗣聯合皇子圖謀不軌。】
【這恰好就是唐玄宗最擔心的地方。】
【因為王忠嗣和李亨的關係,確實是很不錯的。】
......
李隆基大驚失色。
魏林真的與李林甫脫不了乾係!
這一切的背後,竟然真的是李林甫在搞鬼!
可是他覺得他的擔心,也是理所當然。
這換成大唐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是會擔心的。
畢竟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玄武門繼承製”在先,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為了上位謀反在後。
他又如何不擔心,曆史不會重演。
況且王忠嗣手握重兵,且在此前已經沒那麼聽話,搞上了陽奉陰違那一套。。
最重要的是,王忠嗣和太子李亨自小一同長大。
所有人皆是將王忠嗣看做是太子一黨。
所以,他在收到王忠嗣勾結李亨圖謀不軌的彈劾之後,自然是無比的震怒。
......
永樂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