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穿之還是社會主義好!
因為兒子們咬死不鬆口,宮裡有適齡女兒的妃嬪見有機會掙紮下,也哭哭啼啼的鬨了許久,所以這次撫蒙一拖就是半年。
等那個時間段過了,受了女兒們許久體貼的康熙也開始舍不得孩子遠嫁,這事慢慢就沒了後續。
轉眼到了三十七年正月,康熙巡視五台山,命皇五子胤禛、大學士伊桑阿祭太祖、世宗陵。
此聖旨一出,顧嫵心裡就咯噔一下。
她不是大阿哥那種典型的缺愛乖兒子,會因為康熙從小的偏心,失衡到連明知是做磨刀石,都會喜滋滋的。
所以康熙一來這套,顧嫵立馬就反應過來,自己這恐怕不是被康熙警惕了,就是他認為以大阿哥的能量,已經平衡不了太子的勢力,這才又替大阿哥找了個接班人。
其實也不難理解,曆史上這時候,大阿哥胤禔因為三次準葛爾戰爭,已經積了厚厚一抹軍功。
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能跟太子鬥的旗鼓相當,也能讓越來越對太子不滿的康熙放心。
而現在,雖然康熙全力扶著他跟太子打擂台,但沒有這軍功撐著,他怕是早就敵不過因為屢次監國的太子了。
康熙這才不情不願的又捧了自己上來,就同九龍奪嫡時期大阿哥剛一被圈禁,他就又捧了八阿哥上來一樣。
至於為什麼是自己而不是三阿哥、四阿哥、九阿哥他們,這就要從時間線說一說了。
康熙三十七年這個時間點,有能力參與進奪嫡的,都多多少少有了點苗頭,其他隻求自保不想摻和的人,也早就明明顯顯的做出了姿態。
如一心表現的大阿哥、自己、九阿哥,跟不摻和奪嫡,跟誰關係都過得去的三、五、六、七眾位阿哥。
再小的不論,但選的這個祭祖者,明擺著不想當炮灰也不想被當槍使的第二種當然不能選。
而第一種裡大阿哥頹勢已顯,九阿哥因為年齡的原因羽翼未成,都是硬捧不起來的,挑來挑去也就自己這個剛顯露頭角的新秀五阿哥最合適了。
既能順勢逼太子黨一把,看看他們的反應,還能把自己顯露人前,讓大家幫他盯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當然,前世的雍正走的不是明麵上表現的路子,他剛開始一直擺出一副不摻和的樣子,一心跟著太子走,後來太子倒台了,他才拉幫子自己上。
不過顧嫵沒想著等那麼長時間,所以她在第二次準葛爾戰爭後,就明著把自己的野心顯示出來了。
畢竟想在短時間內要打造起一副足以造反的班子,走不摻和奪嫡的路子可做不到。
況且以她表現出的軍事能力,要是不自己拉大旗鋪攤子,恐怕連康熙都也信不過。
畢竟封建時期的帝王,往往連外姓的將軍都信不過,哪會容忍一個隨時能乾掉自己上位的嫡親兄弟當這個大將軍王?
什麼樣的實力就要有什麼樣的身份配著,這種時候太謙虛了也真不是什麼好事。
雖然早有這個覺悟,但顧嫵沒料到這麼快,康熙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威脅性,還快速的把她從暗搓搓占便宜的狀態揪到了明麵上。
他這人雖然私生活上挺不靠譜,但一旦涉及到皇權問題,立馬就敏銳到了她也想不到地步。
果然是自六歲摸爬滾打到獨掌大權的康熙大帝,這份直覺真是準得驚人,自己這要是沒點底牌,絕對會像大阿哥一樣,一步一步的踩進他早已經設好的沼澤裡,再也彆想爬出來。
哎,終究還是走到了這一步,但都到了這份上,再由著康熙這麼布局下去,她恐怕連造反也做不到了。
隻是,利用她做太子的磨刀石,就要有磨過頭的覺悟哦。
……
見胤禛春風得意的祭天,並如自己想的一樣跟太子黨對上了,康熙才算鬆了口氣。
三月,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康熙封皇長子胤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禧為恭郡王,皇四子胤祉為誠郡王、皇五子胤禛為雍親王、皇六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祚、皇九子胤禩俱為貝勒。
並為已得爵位的阿哥們賜府邸出宮建府,其中屬雍親王府地段最好,離皇宮再近。
這一下子,新鮮出爐的雍親王府立馬門庭若市起來。
捧到了這份上,打定了主意的顧嫵卻一點惶恐也沒有,隻要是內宅往來的事,她一律交給了林緒之,全由他做主應酬。
而她忙著跟一乾文武大臣們聯絡感情,並時不時進宮陪康熙吃頓飯,跑毓慶宮刺激刺激太子,徹底把被捧上頭的傻阿哥形象貫徹到底。
這樣沒幾天,嚇得德妃嘴角的火炮都起了好幾個,每次去請安的時候,她都要話裡有話的敲打顧嫵幾句。
後來見顧嫵沒有絲毫收斂的意思,她盯著兒子歎了口氣,才徹底撒手不管了。
大概是父子兩近來的表現太明顯,顧嫵又把打壓太子的力度貫徹的太徹底。
本來還能忍個幾年的太子終於有點慌不擇路了。
但康熙三十七年六月間,不過三月的功夫,索額圖就被太子急召數百次,並創下了一天進十幾次宮的記錄。
還沒等康熙訓斥索額圖,七月出頭,就有數位禦史扯出了不少太子·黨的把柄。
還沒等康熙反應過來,滿朝上下聲討索額圖的呼聲層出不窮。
因為形勢變化太快,顧嫵的表現一下子出來的力量又太過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