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獨特的金融數據處理能力,切入智能投顧b端,通過向券商、銀行輸出智能投顧體係,以b2b2c模式服務c端客戶。
李玉愣了一下,他還以為老板要問離職潮的事呢,準備了一番自我批評的話,沒想到問的是業務。
不敢怠慢,組織一下語言,李玉開口說道,
“我們將處理後的金融數據,輸出給資產管理機構用於投資決策,簽約客戶包括工總行資管、華夏金、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中信證券等……”
趙子明聽著李玉的彙報,條理分明,邏輯清晰,滿意地點了點頭,
因為離職潮而帶來的不滿,也消失了。
這叫愛屋及烏,作為親自培養的大將,趙子明天然具有親近感。
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半路入職的高管,比親自培養的接班人更不忠誠,但感情上,很容易有所傾斜。
總得來說,李玉的能力還是很強的,相比沈依依主政時,也有明顯的進步。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說,李玉還不如一個女人呢。
他的威信已經確立了。
金龍貸雖然發現不錯,和銀行業相比仍然有很大不足,畢竟最大的客戶仍然掌握在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手裡。
當初李玉決定為金融業智能投顧服務時,在公司內部引起了強烈的反對。
不少人說他腦袋發昏,自廢武功。
要知道,隨著公司業務重心轉移,小額信貸收入下滑,智能投顧和雲風控已經成為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
現在把技術輸出給第三方機構,把市場拱手讓出,讓人無法理解。
智能投顧作為一片藍海,憑借金龍貸的技術優勢,可以在這裡麵躺著掙錢。
然而,一旦將相關服務給銀行、基金等老牌金融機構,對方憑借著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優勢,可以輕鬆吃下大部分市場。
金龍貸與之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不過,李玉還是堅持己見,將智能投顧的業務重心轉向b端,最終取得傲人成績,證明了自己的眼光。
尤其是上市後首個月財報出來,盈利創下十二個月來最高,推動金龍貸市值不斷上升,有望突破1100億元,達到10的增值,贏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評,擺脫了沈依依的陰影。
其實對趙子明來說,此舉巨大的收獲,並不僅僅是發展了多少客戶,掙了多少錢。
他當初之所以同意李玉的觀點,看重的是傳統金融機構積累的龐大數據。
金龍貸為各大銀行機構定製服務,相應的就會獲得一部分金融數據。
其中包含分析師數據(官方或非官方)、交易所數據(公開或半公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和客戶原始數據。
這類數據,原先的券商和銀行都會收集,並和內部數據一起處理。
加工、處理數據的能力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智能投顧水平。
金龍公司得到這些數據,不僅僅可以作為智能投顧係統資產端的主要數據,還能為整個風控體係的建立,巨大幫助。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服務收費是小頭,數據收獲才是關鍵。
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甚至可以成就數據霸權。
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天然的護城河,堪比技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