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日,袁尚以主簿李孚為使者,抵達合肥。
一場宴席之後,李孚與張昭在新修宅邸的門閣處相彆。
張昭被李孚的風采折服,抓著李孚的手臂感慨說:“河北英傑何其眾也,竟然也受製於大司馬。”
這是事實,李孚也不做反駁,隻是說:“今其麾下帶甲之士十餘萬,諸胡仆從不下二十萬。江淮遙遠尚不知其力,我河北吏民無不震怖。故而我以為,勸進大司馬他尚且都不會同意,更彆說是受領王號,屈為人下。”
張昭稍稍默然,稱帝建號後,怎麼也要大封藩王。
這個過程裡淮南取得了帝號,劉姓諸侯能正式立國稱王,曹操也能洗去大部分弑殺天子的罪行罵名。
唯一被瓜分的,就是名存實亡的後漢朝廷社稷與製度。
各地士人、豪強、大姓也將失去製衡劉姓諸侯的名義法理,他們將淪為魚肉。
這個過程裡,大家都會增強。
但這個增強的力度,能不能抵禦關中的侵攻?
所以在關中發兵報複之前,出於禮貌,張昭企圖冊封關中王號,將一切能給的尊號都給過去。
最好能一步到位,拜對方為皇太弟之類。
李孚、河北知道關中強銳,難道江淮之士就不知道?
一個大膽的設想出現在張昭的腦海,但需要其他重量級的勢力聯合推動。
河北就很合適,對方已經被關中半包圍;隻要能有效消弭戰爭,河北人會跟隨行動。
見李孚對未來相對悲觀,張昭立刻就說:“既然王號不能令大司馬滿意,那皇太弟呢?”
這大膽提議入耳,李孚眼神一亮:“公之言論,淮南王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