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首先敵人來的隻是一些偵騎,這些人頭裹黃巾,身披玄甲,十分醒目。他們簡單觀察了下劉備軍後,就撤了回去。
趙二評價道“剛才那幾個就是黃巾軍啊……裝備不錯嘛!”
關羽道“八成是洗劫了哪個地方的府庫得的。”
“那麼我軍的裝備是否會不占優勢?畢竟我們隻是有節製的拿,對方可是直接明搶啊!”
有個毛的節製!眾人心裡吐槽道。
“應該不會。”張飛管後勤的,他知道“咱們人少,涿郡的府庫裝備卻很多,這涿郡府庫裡可是集中了周圍幾個郡的存貨。而黃巾賊不過隻攻破了一個廣陽郡,其所占的那些鄉縣倉庫裡的存貨加起來也不如涿郡的多,而他們的人數可是比咱們多了不知多少,所以裝備率應該不高。”
眾人覺得張飛說得很有道理,紛紛稱讚張飛心細如發,明察秋毫,見微知著,乃大推理家也。張飛謙遜地表示自己還需要學習,應隨時接受眾人的指正。
實際上,黃巾軍攻破的州治廣陽薊縣府庫裡,賬麵上的裝備是比涿郡多的,隻不過因為貪汙更加嚴重,所以實際庫存還真不如涿郡多。
過不多時,大股的黃巾軍緩緩到來,眾人見這些黃巾軍的披甲率果然不高,又紛紛稱讚張飛料事如神,非管仲樂毅不能比也!
這些黃巾軍同樣頭裹黃巾,不過這些人的黃巾就顯得臟了吧唧的,顏色暗淡,比起之前黃巾偵騎的頭巾差到不知哪裡去了。衣服更是不堪,各種破洞、裂口、補丁、衣不遮體,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光腳沒穿鞋的。衣甲則十分混雜,有的有衣無甲,有的有甲無衣。有甲的也是有的隻有肩甲,有的隻有半個前胸甲,那半個前胸甲明顯是被人為分成了兩半,另一半不知哪裡去了。
最關鍵的是有甲的與無甲的黃巾賊混站一起,沒有經過任何的分離。事實上若單論盔甲總數量,黃巾軍還是比劉備軍多的。隻是那些披甲的人分散在軍中各處,根本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
武器就更是如此了,有的持半截長矛,有的拿刀,有的佩劍,有的拿斧子,有的拿木棍,還有不少空手的。同樣混雜站在一起。
可以猜想到這些黃巾賊根本沒有一個合理的戰利品分配製度,完全是誰搶到歸誰。兩人同時搶到一樣東西爭執不下的,就劈成兩半。
兵種就更沒有任何的分離與配合了。
這樣的烏合之眾,稍微有點組織訓練的部隊都可以輕易擊潰他們。也難怪不到一年就被各地組織起來的官軍私軍輕易平定。
不過,他們的數量確實多。
一眼望去,人山人海。果如之前偵騎所說的,根本數不清有多少。趙二估計,實際數量起碼得有一萬以上。古書有雲,“人數上萬,人山人海”。意思就是軍隊數量一上萬,就很難通過直接觀瞧來得知具體數量了。
鄒靖靠近趙二悄悄問道,“趙先生,這些賊寇數量不止五千吧?”
趙二也不臉紅,理所當然地答道“嗯,起碼上萬。你也知道的,在府君麵前不說少些的話,以當時那情況,太守他會嚇
出病來的!”
鄒靖點點頭表示理解。
再看向黃巾軍。隻見眾軍之中,立有幾杆大旗,上麵有的寫個程字,有的寫個鄧字,還有一些則胡亂畫著一些太極八卦之類的圖案符號什麼的。
黃巾軍來到劉備軍弩手射程外不遠處,就停下了。然後有兩騎越眾而出。這兩人明顯是頭目,身穿鎧甲,衣著整潔。最關鍵的是這兩人不僅僅頭巾是黃的,連外袍都是黃的。
程遠誌是他們的頭目,黃巾軍中將負責一州之軍事的頭目稱之為渠帥。這個程遠誌也是個人物。他原本是忠良之後,父親被枉死後被父親的舊部救出,那時他還隻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後來他父親的舊部成員教他讀書寫字,並打好武功根基,好讓他為父親報仇。多年後,他從後來成為張角部下的崔秋處學到「虎掌」。及後機緣巧合下更拜了華山派的掌門穆人為師,並在華山上從他嶽父冬雪宜的黃蛇秘笈中學得一身驚人的武功。多年後,程遠誌已成了一個武功高強的青年人,下山後,他行俠仗義,結識紅顏知己冬青青,並在七州豪傑的支持下成為武林盟主,協助張角起義並幫助黃巾軍攻破幽州州治薊縣。
劉備軍眾人在觀察著黃巾軍,黃巾軍也在觀察著劉備軍。
程遠誌原本在幾天前接到的情報是涿郡城裡隻有一些喪失戰力的潰兵和當地守衛。幾乎沒什麼抵抗力量,所以他才直接帶兵過來,打算給這些幽州軍以最後一擊。
黃巾軍之前在幽州作戰,先後殺死廣陽太守劉衛及刺史郭勳。又把劉焉倉促組織起的大軍打得大敗而歸,膽氣儘喪。按理說整個幽州已經沒什麼像樣的抵抗力量了才對。但是剛才自己派出的偵騎報告說城外有數千軍隊列陣以待,看起來戰鬥力很強的樣子。自己開始以為這幫崽子又在胡說八道。畢竟他手裡這些偵騎都是些牧民馬夫出身,騎馬技術是沒的說,但畢竟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大漢偵騎,說話時嘴裡沒有把門的,容易跑火車,數量上也經常描述不清楚,經常把一個說成十個,十個說成百個。程遠誌懷疑他們壓根就不識數!
於是程遠誌決定親自來看看,結果不看不要緊,一看之下登時嚇了一跳。
這從哪冒出來這麼多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