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郡兵們看到趙二這個官老爺居然肯跟自己同吃同住,便不再對夥食挑剔了。而趙二同他們的單獨閒聊(抽選的,不是全部,不然會累死趙二),也令士兵們知道了趙二這人其實不壞,趙大人本來也不想對他們太嚴格的,是曹操那廝非要在短時間內強化郡兵戰鬥力……
趙二甩鍋坑上司,向來是不帶眨眼的。
等到趙二終於忙完了郡兵的事,回到曆城後,曹操的公文又下來了,讓他準備出發去下一個縣赴任。
這趙二調任的頻率也是越來越快了,因為趙二隨著治理縣務經驗的增加,做起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已然總結出一套模式方案來了。
以後每次調任新縣,都隻需要按照既往的模式進行執行即可,招兵屯田剿匪選拔吏員建立商鋪分號籠絡士人……
說到籠絡士人,趙二其實倒也挺喜歡跟那些士人們一起喝茶聊天的。雖然趙二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那些小縣城裡的“才子”們水平也沒高到哪去。
就拿作詩來說吧,趙二是不屑於去乾抄古人詩這種惡心的事的,故而他就是憑借自己能力原創詩歌,輪到他作詩時,就會吟出一些“今夜月色美,我啃大雞腿,忽來雲遮月……呃……嗯……雞腿……已吃沒!”
而後就是下麵一片叫好聲,紛紛稱讚趙二文采斐然,做得一手好濕。
當然,輪到他們作詩時,吟出的“詩”也沒比趙二好哪裡去。
而且士人們也不都是整天死讀書的呆子,裡頭喜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的紈絝之輩亦比比皆是。這些人非常喜歡這個年輕的縣尉,時不時得就約趙二一起去玩樂。
而且一旦誰與他混熟了,他就一點架子都不擺,互相以兄弟相稱。
當那些與趙二混熟的年輕士子們,看到趙二跟自己稱兄道弟,卻對自己的父母擺官架子時,心裡頓時產生一種莫名的快感。
而那些大家族的長輩們,自然不會計較這些,隻要自己的家族能與縣尉大人交好,就是好事一件。雖然很多大家族勢力龐大,家族中亦有不少人曆任高官,並不懼怕這個小小縣尉。但畢竟縣官不如現管……呃,是朝官不如縣官。趙二是他們的父母官,真得罪了他,就算日後能借用朝中勢力罷免他,但此時趙二還是能借助權勢侵害到他們利益的。
既然趙二選擇主動與他們交好,那麼一團和氣總是比相互爭鬥要好得多。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家族都願意交好趙二這個縣尉,某些智商不那麼高的家族,比如朝中十常侍的黨羽,就完全不屑於交好區區一介縣尉。
這就要說下漢末地方上的勢力劃分一個縣裡,地位最高的肯定是朝廷任命的縣官,他們的權力來自於朝廷授予,是名義上的最高掌控者。不過實際上,縣官們要想在縣裡施政順利,往往需要拉攏本縣內的三股土著勢力士族、豪強和權貴。
士族即是那些讀書人的家族,他們都是書香門第,以學問聞名,喜歡舞文弄墨,講究氣節風骨。他們各個家族之間交流往往比較頻繁,注重聯姻,所以很容易組成一個龐大的勢力網。而且因為普遍比較有學問,所以幾乎每個家族都有不少在朝中做官的成員。士族不好得罪,但通常因為道德書讀得多,所以相對比較自律。
豪強則是那些單純家裡有些錢和田地的大戶,比如當初張飛那樣的,就是豪強。他們的勢力僅限在當地而已,而且也算不上多強,頂多就是能夠暴力抗法,不交稅什麼的。若是遇上一個強勢的縣官,也隻能認慫。
最後就是權貴,權貴也不是什麼正規說法,姑且這麼稱呼他們吧!即是宦官、外戚等當權人物的親朋好友的家族,這些人往往屬於暴發戶性質的,得勢前沒什麼,一得了勢,便尾巴翹到天上去,誰也不放在眼裡。而且不學無術,不受士族待見。他們往往隻能風光一時,一旦他們在朝中的靠山一倒,便如同拔掉羽毛的鳥,再也歡不起來了。
現在不把趙二放在眼裡的就是這些十常侍黨羽的家的權貴。他們現在正得勢,自然不太看得起趙二,就算比趙二更大的官去主動巴結他們,他們都沒什麼好臉色,碰上趙二這種有限示好的,就更不買賬了。
每次趙二到新縣上任時,縣內其他家族都會派人來向趙二道賀送禮。唯獨十常侍黨羽的家族,根本拿趙二當空氣一般,完全不理會趙二,依舊我行我素,繼續欺男霸女,橫行無忌。在趙二帶兵抓捕縣內遊俠時,有些遊俠就仗著自己與十常侍的家族有關係,躲進他們家中。
而那些家族收留遊俠們、不讓官府搜查也就罷了,在縣吏前去問詢時,居然直接命家仆用棍棒把縣吏轟走,氣得趙二當時就要帶兵去剿了他們,被士子們好一番勸才作罷。
這也是由於關羽張飛不在,趙二身邊都是士子的緣故,他才能忍下來,不然在關羽張飛的支持下,帶兵剿滅那些閹黨家族都不需要猶豫。
十常侍現在朝中風頭正勁,士家大族們在地方上雖然不怕他們,但也不想太過得罪他們。所以在地方上,士族與閹黨向來都是互相敵視,但又井水不犯河水的。
趙二與士族友善,士族們自然把他當自己人,不願意他因為得罪閹黨而遭罪。
而趙二在士子們的不斷勸說下,終究還是決定暫時不去動那些閹黨家族。他想著這十常侍也威風不了幾年了,就暫且忍他一忍吧!等十常侍死了,再去收拾他們不遲。
趙二想忍了他們,他的上級曹操卻不想容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