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趙二在任時那些閹黨家族沒人管,等趙二一離任,去了彆的縣,新上任的官員就會忠實執行曹操的命令,直接上門抓人。
執行抓人任務的就是趙二所訓練的那些戰兵,閹黨家的那些家兵家仆們,對付以往的縣吏縣兵還可以耍耍威風。一遇到那些強悍戰兵,便隻有退散的份了。戰兵們在新任官員的帶領下,強闖宅院,搜捕通緝罪犯,羈押不法奴仆,沒收不乾淨的財產,任那些閹黨怎麼威脅求饒都沒用。
閹黨家族們憤怒地派人前往雒陽,準備去十常侍府上告曹操的狀,卻無奈地發現,由於告狀的人太多,他們的接見日程已經被排到一年之後……
不提那些閹黨,趙二收拾妥當之後,便出發去了濟南國西北邊境的著縣上任縣尉。
曆城縣依舊交給當地一個士族中人打理。
在著縣,趙二卻是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麻煩……
著縣與劉備所在的管縣相鄰,漯水亦從此縣穿過,而且還是管縣漯水的上遊,流經麵積也比管縣要大。
這使得著縣的漁業也遠比管縣發達,可以為趙二培育出更多未來的水軍。
雖然在未來的數年內,都不太可能會有水麵上的戰鬥,但提前預備總是好的,提前培養總比臨時抱佛腳強,一支水軍可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訓練出來的。
那些擔任漁民的輔兵們,不僅僅能為未來的水軍兵源,此時還可以為軍隊不少的肉食。
要知道,自從來到濟南後,趙二軍中士兵們主要的肉食便由幽州時的牛羊,變為了現在的魚蝦。
這也是由物價決定的,幽州毗鄰草原,經常與遊牧民貿易,牛羊肉自然便宜。濟南有黃河的數條支流經過,漁業發達,水產自然便宜。
趙二每到一縣,都會訓練出千餘戰兵,這些戰兵每日肉食所需量極大。除了漁民輔兵一部分外,剩下的都是從民間采購,這大大地刺激了本地的水產市場,使得不少本地居民開始轉行捕魚業,或者在農閒時抓幾條魚來補貼下生活。從這方麵也算帶動了本地的經濟。
當然,為了避免竭澤而漁,趙二亦向軍需采購部門提出要求,就是隻準采購大魚大蝦等成年水族,禁止購買那些小魚小蝦,免得破壞當地生態平衡。
士兵們天天吃魚,一開始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魚刺卡喉嚨事件,還差點因為這個造成非戰鬥減員,幸虧軍醫救治及時。後來士兵們隨著吃魚次數得增多,也漸漸開始有了經驗,不僅吃魚時被魚刺卡到的幾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一旦遇到有人不慎卡到喉嚨了,都會有周圍的老兵們拿出鑷子、筷子等工具幫他取出魚刺,防護救治工作相當到位。同時也增進了士兵間的戰友情誼。
中平二年(185)七月。
趙二忙完了每到一縣都會做的幾板斧(練兵、分田、剿匪等一係列事情),將該做的事情都初步布置下去後,便開始悠閒地坐在縣衙裡頭翻看公文。
說是處理公文倒是抬舉他了,他現在看得不過是最近幾個月朝廷發來的邸報而已。
邸報產生於漢代,就是朝廷將各地發生的大事、朝中發布的政策等內容,寫下來後抄送給各地的官員來看,就相當於後世的官方報紙。
趙二前幾個月都沒什麼空閒來看它,除了忙正事外,一有時間都會往外頭跑,借“巡街”、“巡縣”之名出去兜風。
沒辦法,古代娛樂設施太少了,除了晚上跟侍女交流“運動”外,白天就隻能出去瞎逛了。生生讓趙二這個穿越前的宅男變得不宅了。
今天他難得沒出去“野”去,在縣裡又無聊沒事做,便開始看起這古代“報紙”打法時間。
往年的邸報他看不過來,於是便從今年看起
“中平二年一月,大疫。”
嗯……那時趙二還在雒陽等著受封。大疫什麼的,在東漢末年不是常事麼?
“二月,南宮雲台災、樂城門災。火半月乃滅。中常侍張讓、趙忠說皇帝斂天下田,畮十錢,以修宮室、鑄銅人。黑山黃巾張燕遣使乞降,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穀事。黑山賊張牛角等十餘輩並起,所在寇鈔。司徒袁隗免。”
災,在那時專指火災。嗯……那時趙二等人剛到濟南,皇宮失火,十常侍挑唆皇帝加稅的事之前聽張飛說過。而黑山的黃巾餘黨張燕居然被招安了,真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啊!
“三月,廷尉崔烈為司徒,北宮伯玉等寇三輔,詔左車騎將軍皇甫嵩鎮長安以討之,不克。”
之前聽士子們說,這崔烈是賄賂十常侍五百萬錢才當的司徒……特麼不是說好的五百萬錢隻能買五百石官麼?這崔烈作弊!
“四月,大風,雨雹。”
那時似乎去了於陵縣,對氣候沒什麼感覺。
“五月,太尉鄧盛罷,太仆河內張延為太尉。”
人不認識,與我無關。
“六月,以討張角功,封中常侍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特麼……特麼老子曆經大小三十餘仗……這幫狗太監屁也沒乾,封侯?封侯也就罷了,還要沙汰我們這些因討黃巾軍功封官的?真特麼不是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