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董太後宣張讓等入宮商議曰“何進之妹,始初本宮抬舉他。今日他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權太重,我將如何?”
心說上次你們誅殺何進不成,卻把鍋甩給本宮,本宮還沒找你們算賬呢!現在那何氏小賤人欺負到本宮頭上了,你們要是不來幫我一把,看我怎麼收拾你們!
張讓心想,之前謀殺何進的事,的確是讓董太後背了鍋。既然如此,那這次我就幫你一把,也不算白讓你背一回鍋。
況且那何進背後的那群人,一向視我等為仇寇,恨不得啖我之肉,根本見不得我等安生。現在他們掌握了大權,我等要是再不另外找個靠山,哪裡還有活路?
雖然上次把何進給忽悠過去了,但下次他們難保不會再找個什麼由頭,向我等發難。要是每次都不得不推出一個替罪羊,那還不如直接把我們一齊全殺了呢!
我們十常侍,可也是講義氣的,不到生死關頭,哪裡會出賣同黨?
現在這董太後明顯就是可以拉攏的對象,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靠山,所以幫她是必然的。
於是張讓奏曰“那何進立皇子辯為帝,隻不過是搶先了一步。太後不會給他來個各行其事?”
董太後問道“何為各行其事?”
“何後有皇子辯,太後不是也有皇子協,何後有她哥哥何進,太後,您……難道就沒有娘家人?依小臣看,趕早不趕晚,明日早朝,太後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掌握軍權,給他來個……平分秋色。”
那何進本身沒什麼本事,單純是靠何後才能當大官。既然如此,讓董後也扶植起一個外戚高官,這樣才能與其相製衡。
而驃騎將軍這個職位也很有意思。當年漢武帝平定漠北,任衛青為大將軍、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因為兩人同樣功績重大,故而規定兩個職位官階與俸祿相等,以示公平。
一旦董重擔任了驃騎將軍,那麼就與何進平起平坐了。
張讓進而補充道“最後再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
意思是您的地位保住了,也不能忘了我們,得有我們協助,你才能坐得安穩!
董太後對於後宮乾政這事一向是很猶豫的,故而她擔任太後這麼多年來,一直也沒像何後那樣扶植自己家的高官,就算是那個董卓,自己也隻是替他開脫一下罷了。況且那董卓說是自己族人,其實關係已經很遠了,一個在河間,一個在隴西。隻是那董卓一門心思過來巴結,才認了這個親。
而後宮乾政的前車之鑒,自己也是親身經曆過的。
前任太後,也就是漢桓帝的皇後,竇太
後(即竇妙,她與董太後是同一輩的)。就是一個喜歡乾預政事的人,她與她的父親大將軍竇武聯合把持朝政,威風無比。然而很快竇家就因為朝廷鬥爭失敗,而身死族滅,下場令人唏噓。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那何家現在已經欺負到董太後頭上來了,自己要是再不反擊,遲早也要被他們玩死。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而且現在張讓說他們願意一同擔著,與自己共進退,董太後的憂慮就減輕了許多。
嗯,本宮就算不能當呂後,也可以嘗嘗竇太後的滋味!
那竇家與宦官不睦,因而失敗。自己可不會,現在張讓他們與自己可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想通了這些後,董太後大喜道“好,就來個垂簾聽政!”
同時心說,重用你們完全可以,隻要能夠重奪大權,養你們幾條老狗又算得了什麼!
十一日設朝,董太後降旨,封皇子協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預朝政。
何太後見董太後專權,於宮中設一宴,請董太後赴席。
酒至半酣,何太後起身捧杯拜曰“母後,我等皆是婦人,參預朝政,恐不相宜。昔日呂後,因握有重權,乾預朝政,其宗族一千餘口儘被誅殺,遭滅門之禍。如今你我應當深居內宮,頤養天年。朝廷大事,任他們大臣元老們自行商議,這便是國家之大幸了。萬望母後垂聽臣媳之言。”
說罷拜了一禮,做足了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