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曹操上前建議道“盟主,依我看,不若各家各出一支人馬,數量以現今剩餘部隊比例為準,誰也不許推脫。然後再推選一名將領去指揮……這樣總比遲疑不進強些。”
這個辦法屬於沒辦法的辦法。畢竟各地軍隊風格不同,強行統合成一支部隊,必然造成配合不便,指揮不利的缺陷。
不過,若是有名將來指揮,倒是可以減小這個負麵影響。
最關鍵的是,如果不這麼乾,那聯軍就要散夥了,與其坐看他們散夥,不如讓他們來打一仗再說!
袁紹當即同意道“好!孟德計策甚妙,就這麼辦!各家都得出兵,誰都有份!”
趙二心說這什麼破主意,本來十八路人馬聯合作戰,就已經比不上人家董卓一路如指臂使了。
你再把士兵都強行編在一起……藥丸呐!
本來底下人紛紛出言反對,但這次袁紹是鐵了心了,一定要行使一回盟主權威不可“我意已決!要麼出兵,要麼散夥!”
眾人隻得屈從。
既然定了這個計劃,那麼統兵人選便成了下一個議題。
袁術首先建議道“這個統兵之人,必須得有足夠的身份才行,不然不足以壓服眾人!”
這話倒是沒錯,但是身份可不是唯一的條件。
袁紹點了點頭,道“公路言之有理,那麼就隻限在諸位諸侯首領之中選吧!”
這個倒是沒太多意見,如果隻是上陣鬥將,那麼當然要交給勇武的手下,但若是統兵指揮,這種腦力活兒,自然要由諸侯首領來擔當。
不過人選有十八個,選誰呢?
於是便有人提議,應該選擇有統兵經驗之人才行,沒打過仗的就不要考慮了!
這下便刨除了一大半的人了。
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喬瑁、袁遺、鮑信、孔融、張超、袁紹這幫逗比皆被排除。
隻剩下奮武將軍公孫瓚、行軍司馬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曹操、徐州刺史陶謙和青州牧趙二了。
幽州騎兵代表公孫瓚,自然是看不起並州騎兵的代表張揚的,尤其是張揚之前還打了敗仗“張司馬就不要來爭這個統帥了吧,畢竟這敗績大家都看到了!”
張揚本來也沒想上,一聽公孫瓚嘲諷,立刻反唇相譏道“被丘力居破於遼西管子城,受困二百餘日的人,沒資格說這話吧?”
公孫瓚大怒,居然敢揭我短“你這個隻剿過幾個山賊的……”
兩人剛吵起來,立刻被旁人拉開勸住。袁紹一怒之下,直接把這倆人刨除在外了。
然後是曹操自覺隻打過黃巾,比起孫堅、陶謙和趙二差很多,自己退出競選。
於是隻剩下這三個同時參加過朝廷平定西北之戰的人了。
三人站到了一起,互相相視一笑。
這三個人之間可就和睦多了,互相之間隻有禮讓,而沒有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