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趙二回到青州後,又繼續指揮船隊繼續往青州搬運人口。畢竟雒陽的百萬人口不是短時間內能運完的。
而運完之後,安置他們又要花上不少時間。
至於雒陽皇宮的廢墟,趙二派人去搜尋了一番,尤其是廢墟中的各個井裡,結果卻並沒有找到什麼玉璽。
奇怪?玉璽到底去哪了?
遍尋無果之下,趙二隻得感歎這玩意看來與自己無緣。
“罷了,反正就是塊石頭而已。”他這樣安慰自己道。
河內郡。
袁紹自聯盟解散後,並沒有回他的渤海。不僅沒回去,還把身在渤海的逢紀他們也招過來了。
曹操對此不由感到奇怪“這袁本初是不打算要渤海了?”
陪著接待他的許攸卻否認道“怎麼會呢,嗬嗬,孟德真會說笑!”
曹操來到河內後,卻正趕上袁紹在忙,具體在忙啥也不知道,隻是讓許攸先陪著接待自己。許攸也是自己自幼認識的好友,由他來接待倒也合適。
於是曹操又問許攸“子遠,既然逢元圖也過來了,那渤海的海患是解決了?”
渤海郡鬨海寇的事,曹操自然也知道。這股海寇據說是原本活躍在青州海岸的。自從趙二入主青州後,大力鞏固海防,操練水軍。導致這股海寇就轉而跑渤海安了家,開始騷擾渤海郡了。
這是袁紹上任渤海太守之前的事,故而袁紹也很難怪到趙二頭上,隻是發信向趙二求助過。趙二表麵答應,實際上卻僅僅是派了一支船隊去渤海巡邏了一圈,然後聲稱沒碰上海寇,隻得作罷。
那海寇來去如風,行跡飄忽不定,本來就難以捕捉,故而袁紹也沒法怪趙二出工不出力。
袁紹問趙二當初青州海寇怎麼解決的,趙二說是依靠陸康陸太守的力量,先在海上擊敗對方一次,之後招降匪首,才解決的。
這個袁紹就很難效仿了,他也想招降,但是海寇們壓根不搭理他。找陸康?人家在廬江當太守呢,怎麼可能擅離崗位去渤海給你幫忙?
隻能忍著。
本來在討董期間,逢紀說他有辦法了,後來一打聽,所謂的辦法原來就是搞海禁
距離海岸線十裡之內堅壁清野,同時禁止任何人出船下海,無論你是去捕魚還是去經商,“片板不得下海”。
還彆說,這策略一開始還頗有成效。那些海寇見搶不到東西了,紛紛開始停止侵擾,海岸線自此安寧了不少。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那些原本生活在海岸的漁民、海商們,便因為沒了飯碗,斷了財路,開始紛紛作亂起來。
不僅僅自己作亂,甚至還勾結起了海寇,給他們當間諜,情報,隨時報告渤海邊地的駐防調動情況。
有了他們之助,海寇們愈發猖獗了,上岸後跨越十裡距離去搶掠,而且還專門搶那些不靠海生存的大戶。
甚至還有一個逢紀的遠房親戚,專程從南陽過來投奔他的。因為不明情況,去離海較近的一個地方遊玩期間,被得到了消息的海寇給綁架了,言明不給夠錢,就撕票!
逢紀聽到消息後,氣得桌子都掀翻了。然而最後隻得
乖乖給錢。
有人勸他何不假意答應,然後設計捉住匪首?卻遭到逢紀大罵“那又不是你親戚,萬一出了事你負責?”
本來他的想法是對的,偏偏他遇到了不講理的敵人。
他的親戚被放回來了是沒錯,隻不過少了一隻耳朵。
憤怒的逢紀當即下令處死一切可能泄露親戚行蹤的人,同時海禁繼續進行到底。
而海寇們也愈發猖獗上了。
這個結果完全出乎趙二的意料,因為這事可不是他策劃的,他壓根沒想到逢紀會搞海禁。隻聽管承向他彙報道
“大人,一開始那些失業漁民們隻是在陸上作亂,之後便轉而改行當起了海寇。本來小人還覺得挺高興,因為我的隊伍可以因此而擴大了。然而接下來,改行當海寇的漁民們越來越多,小人就有些吃不消了!”
“如果小人還是當年的那種海寇,那大可直接把他們照單全收。然而現在不同了,小人已經洗心革麵,不再做那些不義之舉了。大人您也說過要讓小人隨時保持對手下的控製力,不讓他們亂來。可是一旦小人的手下數量太多了,很多事情小人再管起來,就有些力不從心了。但是若不把這些漁民吸納進來,那麼他們就會自行組成一支新的海寇隊伍,那樣一來,他們就更加難以控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