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柔然當然被拓跋嗣打到服軟,但也必然沒有服氣,所以在北魏南征的時候,他們便也開啟了南征大業,準備趁平城空虛,一舉奪得北魏京畿重鎮。
拓跋嗣早就意識到這一麻煩像牛皮癬一樣難纏,根本無法徹底清除,所以從423年2月1日起,就開始修築長城,從赤城到五原,綿延二千多裡,並在各要塞配備邊防軍,抵禦柔然的入侵。
但這種防守策略注定不是長久之計,尤其當拓跋嗣身死,柔然大軍更加蠢蠢欲動,與北魏之間遲早要爆發一場大規模的會戰。
而且這一天越來越近了。
北魏借著劉宋新舊交替的敏感時期,而大舉南侵,如今輪到北魏新舊交替,柔然也絕不會放過這一絕佳的機會。
若是赫連勃勃仍有當年的野心,胡夏也必定會橫插一腳,與柔然兩麵夾擊北魏。
所幸赫連勃勃無意東征,北魏總算少一勁敵。
但隻柔然一家已足夠北魏忙和了。
柔然近幾年的發展雖說不上突飛猛進,卻也早已不是當年的鬆垮聯盟,鬱久閭大檀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在與北魏爭雄的同時,已悄悄把刀鋒伸向了涼州。
變通思維當然很關鍵了,柔然遲遲不能突破北魏防線,甚至胡夏也是又臭又硬,如果不想個其他思路,稱霸中原雲雲終將成為一篇笑話。
大檀先生果斷把視線放到涼州。
西涼覆滅之後,遺臣唐絜仍在拚命據守晉昌,北涼世子沮渠政德,奉命發起攻擊,成功攻克城池,唐絜和弟弟唐和、外甥李寶,一同逃往伊吾,招收逃亡的難民,向北麵的鄰居柔然稱臣。
李寶同時也是李翻的兒子、李歆的侄子。
大檀有意吞並涼州,所以對李寶等人很是看重,認為他們是突破涼州的尖刀,所以封李寶為伊吾王,讓他大量招收舊部,聲稱將替李氏政權複仇,消滅沮渠家族。
天底下哪有免費的午餐,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李寶當然也知道柔然可汗的用意絕沒有那麼單純,但能暫時逍遙快活,遠比輾轉流離要強過數倍。
沒過多久,大檀為了表達誠意,分派了一支精銳騎兵,在李寶等人的引導下攻打北涼,並斬殺了沮渠政德,席卷大批人員和物產,大搖大擺地返回國內。
沮渠蒙遜雖然大為惱怒,可是畢竟也不敢輕易出兵為兒子報仇,隻得吃下這個啞巴虧,封次子沮渠興為新世子。
涼州並不好啃,從前涼開始,一直到此時的北涼,前後那麼多政權,足以說明當地局勢的混亂和微妙。大檀經過與北涼一番交鋒,又從涼州百姓那裡多方了解,終於打消了借道涼州攻打中原的計劃,轉而一門心思與北魏對抗。
423年11月9日,16歲的北魏太子拓跋燾登極稱帝,即曆史上威名赫赫的太武帝。
拓跋燾與劉義符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自幼就接受狼性教育,且有許多忠臣良將的輔佐,大檀想要暗下黑手,似乎並不太容易,但柔然經過幾年發展,也已今非昔比,大戰固然不能避免,勝算幾何,此時的雙方誰都沒有絕對把握。
拓跋燾稱帝後,追稱亡母杜貴嬪為密皇後,從宰相長孫嵩以下,都擢升爵位,任命襄城公盧魯元為立法院副總立法長,會稽公劉絜為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禁衛軍司令尉眷、散騎侍從官劉庫仁等八人,分彆擔任四部總監。
長孫嵩當然是老臣了,表現也一直很穩健,尉眷是北魏名臣尉古真的侄子,其他人也都各懷本事。這個劉庫仁並非前秦時期的劉庫仁。
還有個特彆的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河內防衛司令、代郡鮮卑人羅結。拓跋燾特彆提拔他為高級谘詢官、地方部族總監,總管36部族。
羅結當然也有過人之處,本年已是107歲高齡了,仍然身體健康,精神煥發。
長壽的最大好處體現在閱曆豐富,經曆的變故很多,就算當事人沒什麼過硬的才華,有這一資本也足以得到重視。
而羅結還挺有為政之才,而且忠心憨厚,拓跋燾對他十分親信,讓他兼任皇後宮總管,負責皇家事務,三年後才準許他退休還鄉,但朝廷每有大事,仍派使臣快馬向他請教,還鄉後又過十年才去世,享年120歲,就算在21世紀的今天也堪稱傳奇人物。
至於在拓跋珪和拓跋嗣時代都受重用的崔浩,迫於各方壓力,拓跋燾讓他保留公爵,返回私宅,但每次遇到疑問,總會召見他,聽取他的意見。
這種現象不難理解,崔浩遭到鮮卑人的妒忌,所以在鮮卑朝廷中的人緣很差,但他對儒家學派經典和治國之道,都深有研究,對朝廷各級機構的職能尤其熟悉,凡是禮儀典章和軍國詔令,無不手到擒來,是拓跋燾的得力助手,一碼歸一碼,拓跋燾分得還算清楚,既不得罪當朝權貴,又能充分開發崔浩的價值。
崔浩平素不喜老莊,認為那都是虛構的理論,不近人情,尤其不喜歡佛教,認為大家崇拜胡人的神,十分可恥,返回私宅後,公務減少,開始專心研究丹藥和養性之術。
當時有個嵩山道士寇謙之,專門修煉張道陵的法術,聲稱見過從天而降的李耳,李耳還吩咐他繼承張道陵的傳統,擔任天師,並傳授他辟穀(不進飲食)和輕身(飛升騰空)的法術,以及符咒《科戒》二十卷,讓寇謙之重整道教。
後來寇謙之遇到了李耳的玄孫李譜文,李譜文傳授他法術書《圖籙真經》六十餘卷,讓他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意指北魏皇帝,後來拓跋燾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又交給他一卷《天宮靜輪之法》,其中有幾篇還是李譜文的作品。
北魏攻占司州之後,寇謙之聽從“仙人”指點,把手頭上的奇書呈獻給了拓跋燾,但朝野上下基本都不相信,隻有崔浩對他大為推崇,追隨他學習道家法術,並上疏拓跋燾說“我曾聽說聖明的君王,接受天命,上天定有祥瑞相對應,當年的河圖洛書,尚有蟲獸呈現,那時並沒有文字,不像今天,人神麵對,手書筆跡十分清晰,辭意深奧奇妙,自古以來無與倫比!豈能因世俗的顧慮而忽視上天的旨意?”
傳說伏羲氏時代,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正是根據這兩種圖書畫成了八卦,也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
拓跋燾被說動了,於是派禮賓官攜帶璧玉綢緞和豬牛羊,前往祭祀嵩山,並把寇謙之的門徒接到平城,下詔全國崇拜天師,宏揚道法,然後在平城東南,建立了五層高的天師道場,供給120個道士的衣服飲食,每逢特彆活動,與會的多達數千人。
當年石虎讓佛教大放異彩,而今拓跋燾讓道教迎來了第二春。任何宗教到底與政治脫不了乾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