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就在蕭賾死前不久,在內憂外患的烘托下,蕭齊國內已經開始出現禍亂。
當時雍州下轄22個郡、1個府,這一個府即寧蠻府,專門負責管轄蠻族山區居留地,地位比郡還要高。寧蠻府的駐地在襄樊市,與州政府同城。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寧蠻府秘書長劉興祖文武全才,在州內頗有人氣,讓同僚們都覺氣人,尤其雍州督導官王奐,感覺自己這個一州之長的風光都被這家夥阻塞了,於是指控劉興祖煽動蠻族打算武裝叛變,把他投入監獄。
蕭賾接到報告後,下令讓王奐把劉興祖押送建康審判,王奐不理,就在獄中把他弄死,然後宣稱劉興祖畏罪上吊自殺。
消息傳到建康,蕭賾大怒若狂,立即派立法院立法官呂文顯、直閤將軍曹道剛,一同率禁衛親軍五百人,前往逮捕王奐,另下詔給鎮西將軍府軍政官曹虎,讓他率軍從江陵沿陸路北上,在襄陽會師。
王奐的女婿,同時也是他的秘書長殷睿,向嶽父大人提議說“曹道剛和呂文顯前來,卻沒有把皇上的詔書拿給我們看,可能有陰謀詭計,應該把他們逮捕,再派快馬奏報皇上。”
王奐尋思一不作二不休,同意這一行動,兒子王彪立刻動員州政府軍一千多人在南堂外布防戒備。
王奐的學生鄭羽,竭力勸阻不可衝動,跪求出城迎接中央欽差,澄清其中的誤會,王奐異常決絕地說“你知我沒有謀反,如果派人到京師申訴,隻恐曹道剛和呂文顯這種奸詐小人,乘機誣陷中傷,所以才出此下策,暫時閉門自守。”
王彪於是出城應戰,結果戰敗逃回。
493年3月25日,雍州軍政官黃瑤起,以及新任寧蠻府秘書長裴叔業,在城中發動兵變,斬殺王奐、王彪、殷睿等幾個主謀,幾乎屠滅王家,隻有王彪的弟弟王肅,時任皇家圖書館秘書之職,得到消息後,獨自一人投奔北魏。
王肅雖遭此大不幸,後來在北魏倒是風生水起,碰巧孝文帝正在大舉漢化,十分重視漢族文人,王肅於是得以迎娶公主、身居高位,走上人生巔峰。
王奐出身琅邪王氏,在士族政治的大環境裡,這樣的出身似乎總是能給當事人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多數都高傲得很,目無下塵,自視甚高。
同樣出自琅邪王氏的王融,也有類似的毛病。
時任立法院立法官的王融,不到30歲就想當宰相,曾在立法院值夜班的時候,扶著桌子歎息“竟然寂寞到如此程度,惹得鄧禹恥笑。”
鄧禹是東漢的開國功臣,不世出的奇才,位列雲台28將之首,24歲就當了宰相。
還有一次經過朱雀橋時,正巧江上有大船經過,吊橋暫時停用,行人車馬全都堵在江邊,王融在車廂內捶胸頓足“車前沒有8個騎兵衛士開道,怎麼能算大丈夫!”
作為竟陵八友之一,王融在文學上的造詣還是很高的,深受竟陵王蕭子良的寵信,但僅是以文會友而已,蕭子良並沒有其他雜念。
王融卻不一樣,他準備以蕭子良為跳板,達成自己的人生宏願。
北魏宣布南征後,蕭子良在東府招兵買馬,發布版授人事命令——未經皇帝親授的任命——擢升王融為寧朔將軍,讓他主持招兵買馬的各項事宜,王融緊抓此次良機,共集結了古楚地區的流民數百人。
蕭賾很快臥床不起,讓蕭子良全副武裝到延昌殿加強戒備,蕭子良又讓幕僚蕭衍和範雲等人,擔任帶兵官。
蕭子良作為蕭賾的次子,在蕭賾病重之際,地位瞬間提高了不少,王融正是想利用這個機會,滿足自己的野心。
7月20日,蕭賾讓江州督導官陳顯達向北方增援,鎮守樊城,防範北魏突然出手,又擔心他的病情會引起政府和民間的騷動,所以強打精神讓皇家樂隊進宮演奏音樂。
蕭子良日夜不停地在禁宮守衛,皇太孫蕭昭業也是隔一天就到寢殿問安一次。
蕭昭業是蕭長懋的嫡長子,蕭長懋死後,21歲的南郡王蕭昭業很快就被立為皇太孫,太子宮的文武官屬,全都改為太孫宮官屬,原太子妃王寶明改為太孫太妃,南郡王妃何婧英改為皇太孫妃。何婧英是何戢與山陰公主的女兒,當真有其母就有其女,何婧英的本事雖然比不上母親,但也是一代“豪傑”,之後不久便展現了她的才華。
7月30日,蕭賾的病勢忽然加重,陷入短暫的休克狀態,而蕭昭業剛好處在“隔一天”的空檔,內外惶惶不安,趕緊派人前去通知,文武官員甚至已穿上喪服等候。
王融倒是興奮不已,打算假傳聖旨,讓蕭子良繼位,詔書的草稿都已經寫完了,就等蕭賾完全咽氣後就要宣布。
蕭衍對範雲說“現在民間議論紛紛,都說宮中可能發生非常事變,然而王融並非擔當大事的人,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範雲說“放眼朝野,你我之輩裡麵,憂國憂民的也隻有王融了。”
蕭衍說“憂國憂民?是打算當周公召公,還是打算當豎刁易牙?”
範雲黯然,他哪知道王融怎麼想的,若真是是堅刁、易牙之流,確實不能說憂國憂民,隻是鑽營小人罷了。
周公和召公都是輔政的賢相,豎刁和易牙則把國家帶入混亂,豎刁為了謀求富貴,曾自宮當太監,進宮服侍齊桓公,易牙則把親生兒子煮熟獻給齊桓公吃,後來齊桓公去世,二人擁護薑無虧,與合法繼承人薑昭奪權,導致宮廷變成戰場,齊桓公英雄一世,死後屍體都生了蛆,還無法正常安葬。
蕭昭業接到通知後,迅速趕往皇宮,王融則全副武裝,身披紫紅罩袍,在立法院門口要道,阻止東宮衛隊進宮。
沒多大會工夫,蕭賾回光返照,詢問太孫在哪裡,王融無奈之下,隻好下令放行。
按照蕭賾的遺命,皇太孫蕭昭業繼位,國家大事全都托付給中央政府左副行政長官、西昌侯蕭鸞。
王融不肯坐視大權旁落,讓蕭子良的親軍接管了宮城各門,但蕭鸞奉詔前來,衛士不敢強行阻攔,所以順利入宮,擁戴蕭昭業登極。
蕭鸞做事雷厲風行,氣勢逼人,先讓左右侍從把哭喪的蕭子良扶出金鑾殿,然後指揮部屬警衛戒備,發號施令,聲音響如洪鐘,殿中所有官員士卒沒有一個不聽命令,大事就此妥當。
蕭昭業隨即公布了蕭賾的遺詔,詔書上說“皇太孫的品德日益高尚,國家托付有人,子良應儘心輔佐,思考如何治理帝國,內外各種事務,不論大小,都要蕭鸞參與,共同研究裁決,政府是國家的領導中心,完全交給右副行政長官王晏和文官部長徐孝嗣,軍事方麵則委任王敬則、陳顯達、王廣之、王玄邈、沈文季、張環、薛淵。”
蕭鸞是蕭道成的侄子,因蕭鸞的父親早逝,所以自幼便由叔叔扶養,蕭道成對他很是愛護,視如己出,蕭賾也對這個小弟很關照,而蕭鸞頗有才乾,表現得既忠誠又乾練,一向受到蕭賾的重視。
徐孝嗣是徐湛之的孫子,徐湛之被謀殺後,家屬也受牽連,徐孝嗣因尚在母親腹中,得免於難,劉駿繼位後,對徐家頗為關照,徐孝嗣在8歲時就繼承了枝江縣公爵,成年後還娶了劉駿的女兒康樂公主。王儉對徐孝嗣十分推崇,死前力薦徐孝嗣出任宰相,蕭賾於是把他從吳興郡長調任為國防部長。
王融眼見木已成舟,知道機會終於流失了,隻好脫下戎裝,返回立法院,憤恨交加地猛拍桌子“王爺誤了我的前程!”
他所說的王爺當然就是蕭子良,蕭子良自始至終都從未想過奪權,是貨真價實的文人,而非政客、陰謀家,隻是王融自己鑽到了權力的黑洞裡,一廂情願地替彆人規劃,得到這樣的結局一點也不意外。
雖然蕭子良並未參與奪權,但受王融的牽連,蕭昭業對這個叔叔的印象大打折扣,
半個月後,王融就迎來了審判,被人控告陰險、浮躁、輕率、狡獪、招降納叛、誹謗朝廷等多項罪名,最終被迫在獄中自儘,享年27歲。
次年4月14日,蕭子良也終於因為憂愁過度而患病辭世,享年35歲。
蕭子良一生幾無汙點,尤其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頗豐,他自己雖沒有流傳百世的佳作,但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聚攏了大批文學家們,促成了文化的繁榮,唯獨有一點直接導致了人生的悲劇,那就是結交了王融。
王融作為文人,也有其才學,但德行不夠,妄圖踩著朋友的肩膀上位,其心可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