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等天明!
今天剛看完葉聖陶先生的《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這本書,出於這個書生的氣兒的慣性啊,我寫了這麼一段書評
“書中案例篇篇出自名家,選取的作品也極有代表性,讓人不禁為文學之深、之美感到震撼,在引述原文的之後附上的葉聖陶先生的解說,更是細細說明了文章之美美在哪兒了。
遍讀名作,擇精華以之為後人例,引後輩追索,不得不說,葉聖陶先生對“引人入門”的師者使命完成地極佳。
看罷,我想去看胡適、周作人、卞之琳和契訶夫的作品。”
接下來就是今日我摘錄的、來自葉先生著的這本書裡的“佳句”啦!
1、“凡是會抬起來向上看的眼睛
都感謝你們翻動一鏟土一鏟泥。”
——這句話來自卞之琳的《給建築飛機場的工人》
我覺得這句話也適用於那些前往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更多人帶去生命之光的一線醫護人員、軍人,還有維持人們生活正常運轉的每一位堅守在自己崗位的人們,也適用於那些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技藝的人們,因為他們,我們民族的安全、我們民族文化的安全得以保證,“凡是會抬起來向上看的眼睛,都感謝你們翻動的一鏟土一鏟泥。”
2、“抬起攝影機來對著任何事物動搖一陣,事物當然拍進去了,但是不免混亂瑣碎,算不得一部有價值的影片。畫畫和導演的人在動手以前,必須先想定該從事物的身上描寫些‘什麼’出來,才能使事物深入人心。他們的努力是引導觀眾去觀察去感覺這個‘什麼’。觀眾真個因此而觀察明白了這個‘什麼’,感覺到了這個‘什麼’,才是他們描寫的成功。”
——這句則來自葉聖陶先生在舉蕭乾的《鄧山東》這篇小說做例子後寫的一段關於人物描寫的建議。這讓我想到績效指標和目標導向管理,哈哈。是的,有看點,才能給讀者帶來足夠的享受嘛。
3、“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動,響亮。我的方法是在下筆之前,不隻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幾句;這幾句要是順當,便留著;否則重新寫過。我不多推敲一句裡的字眼,而注意一段一節的氣勢與聲音,和這一段一節所要表現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確顯明。這樣,文字的雅不雅已不成問題;我要的是言語的自然之美。寫完一大段,我讀一遍,給自己或彆人聽。修改,差不多都在音節與意思上,不專為一半個字費心血。”
——來自老舍先生的《我不肯求救於文言》這篇文章。曾聽說翻譯作品就要做到“信達雅”,“信達雅”最早來自嚴複先生的《譯《天演論》例言》,“翻譯作品內容要忠實於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信就是忠實於原文,達就是文辭暢達、明白曉暢,雅就是有文采,能用華麗的辭藻、引經據典地把文章寫得有魅力。
老舍先生不求“雅”,隻求有力量,活動,響亮——可以說是跟白居易先生寫個詩歌都要在井邊對著老婦人念,直到寫到她能聽懂才罷休這樣的追求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其實每位作家的文風各有不一,誰好誰壞也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在我看來,隻要字字句句去推敲、這樣花很多心血去打磨一篇作品出來的人,就算對“作者”或是“作家”這一職務的儘職。這樣就好了。
而因為每位作者朝著打磨的那個“心中最佳點”不一樣,所以我們得以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作品,這也讓我覺得生活在他們之後或者同期的一個時代特彆幸運,是飽了眼福了。
4、“寫旅行日記和寫日記一樣,第一先得放棄那完全記錄下來的野心,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須的事情。”
——來自葉聖陶先生以徐盈的《從滎陽到汜水》這篇旅行記為例,講述的關於行文的建議。
如果把發生的一切都記錄下來的話,像我原始的朋友圈那樣,因為素材與素材之間缺乏必要聯係所以整條朋友圈看上去會特彆混亂,尤其是一些很短的素材單獨陳列出來,有時候因為缺乏“前言”“後語”——也就是對說這句話的背景的說明,其實很容易給人不知道你在說啥的感覺。
如果是單獨成一篇文章的話,我也覺得選定主題,並且圍繞這個主題去挑選、裁剪、增補你要用的素材,這樣去組合和潤色,文章最後看起來才會漂亮。
當然,我的隨筆好像不那麼漂亮,但是,它真誠啊,對不對。
5、“也許我們自己還沒有做到‘最大限度’,那隻有更奮勉地加工乾去。也許彆人還沒有做到‘最大限度’,那我們也不應輕視他,卻要指示他,鼓勵他,幫助他,做到‘最大限度’。
讓我們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標下,分頭努力乾去!”
——這句話來自韜奮先生的《分頭努力》
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個說唱比賽上評委說的話,他看到選手之間互相diss(言語之間攻擊和貶低對方),就對那個把對手diss地特彆慘的選手說,如果對方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對什麼認識不正確,我更希望你作為前輩去教他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是直接上來就diss他。事情是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的。
好吧我說,是《說唱聽我的》評委是ice,在評的那場比賽是kozay俞天時和小鴨哥的比賽,kozay把小鴨哥懟得超級慘,最後還唱著唱著就自己坐到評委坐的沙發上去了,說xx沒來冠軍就是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