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學寧的計劃裡,整個蒙古大草原地區會在未來成為中華聯邦共和國的肉製品和奶製品的生產基地,也會成為重要的羊毛原料生產基地,並因此成為中華聯邦經濟內循環的一份子,不可分割。
帶清對於蒙古的控製當中有一條思路是很正確的,那就是從商業貿易層麵進行控製。
因為蒙古草原地區本身的物產不夠豐富,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賴於從中原的進口,帶清選擇利用晉商團體加強了蒙古和內地之間的商貿關係聯絡,從某種意義上就促成了蒙古地區對中原地區的經濟依賴,這是很正確的措施。
可問題就在於他們這種傳統的霸權統治思維愣是把商貿合作搞成了商貿剝削,甚至還有點經濟殖民的感覺,根本沒有給蒙古草原帶去任何發展,甚至都不是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那就是乾脆的殺雞取卵,搞經濟滅絕。
他們的這種殖民手段還沒有資本主義國家的那種溫情脈脈的麵紗,直接就上高利貸,把整個蒙古地區上至王公下至普通牧民給逼的幾乎是沒有任何活路可以走,以至於同樣習慣了敲鼓吸髓的帶清官僚們都覺得觸目驚心。
帶清官僚們注意到當地的情況之後,多次上報帶清政府說不能這麼再搞下去了,再這麼搞下去蒙古草原就完了,大家都要一起完蛋。
可是乾隆之後的帶清朝廷已經基本上喪失了那種堅決的執行能力。
他們不僅不能製止晉商在蒙古地區的胡作非為和經濟剝削,反而還更加倚重晉商集團,自己隻想躺著收錢,什麼事都不想乾。
最後,到二十世紀初,帶清隻剩下十幾年壽命的時候,整個蒙古地區也隻剩下了六十萬人。
人口下降,經濟萎靡,蒙古大草原已經被吸血吸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後期整個外蒙古集體脫離北洋政府的管控也是有這方麵的很大原因。
晉商那邊倒是促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傳奇。
可不是嗎,高利貸又能成就什麼?
還不是成就自己這邊的商業傳奇嗎?
好端端的一個控製手段,愣是變成了滅絕式的操作,趙學寧研究過後也是醉了。
趁著現在時間還不算太晚,他必須要糾正這個錯誤,必須要全麵清算晉商集團,不清算不足以平民憤,也就沒有辦法樹立起中華聯邦在蒙古大草原地區的穩固統治。
並且在趙學寧的計劃中,等中華聯邦控製了內蒙和烏裡雅蘇台地區之後,倒也沒有打算把帶清做的所有事情全部推翻。
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帶清對這一地區的治理還是很有效果的。
比如那個盟旗製度,就很好的控製了蒙古地區牧民的流動情況,為編製戶籍、控製人口創造了條件,也就相當於打造了一個比較初級的行政區。
這一措施使得原先在整個草原上到處流竄的牧民在某種意義上進入了定居時代。
定居了也就好控製了,好控製了就能發展經濟了,經濟好了,人心也就定了,統治也就穩固了。
無論什麼時期,隻要經濟不出問題,社會整體局麵就還是穩定的。
所以趙學寧不打算廢除盟旗製度,而打算進一步深化盟旗製度,把盟旗製度從準行政區轉化為正式的行政區,在帶清打下的底子的基礎之上,強化對內蒙古和烏裡雅蘇台的控製。
等以後鐵路修建順暢,一直修到草原上,就能進一步加強中原內地和蒙古草原上的經濟互動,從經濟、軍事和政治三個方麵把內蒙古和烏裡雅蘇台狠狠地捆綁在中華聯邦的戰車之上。
至於所謂的晉商商業傳奇……
很抱歉,中華聯邦需要的不是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傳奇,而是國家和民族的傳奇,高利貸促成的商業傳奇要是太多了,隻會把整個國家給整廢掉。
這些玩高利貸玩的走火入魔的家夥們必須要全部鏟除。
與此同時,整個蒙古地區的那些王公貴族們也要全部鏟除。
中華聯邦是個共和國,共和國要什麼王公貴族?
管你什麼黃金家族白金家族,統統不需要!
所以趙學寧也給負責北伐的軍隊下達了重要指令,告訴他們此次北伐麵對的不單單是那些晉商團隊,更是整個內蒙古和烏裡雅蘇台地區對中華聯邦感到不滿的勢力。
那些王公貴族什麼的絕對不允許繼續掌權,未來,需要把整個大草原都納入中央的直轄,成為省級行政區。
做人做事都是這樣,要先立下規矩再去做事,為此不惜先小人後君子。
不服從的、要鬨事的、心懷不軌的,全都是紮克伯格開公司——非死不可!
把威脅治安的都被殺光,剩下來的這都是良民了。
良民大大滴好!
當戰爭結束之後,大家都是良民,對於良民那就有良民的經濟政策。
把他們出產的牛羊馬各類骨製品、奶製品、肉製品全都運送到中原地區銷售,增加中原地區人們的蛋白質攝入量。
再把茶葉、絲綢、鹽、鐵器這些蒙古草原上難以生產的東西送到蒙古草原上,實現雙方的經濟產業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