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來參加慶典的倭國和安南兩個國家之外,其他周邊國家也都收到了興漢發生大變故的事情。
短短時間內興漢就被大明取代了。這還不算什麼,原本和興漢交戰了8年的北原也被大明吞並了。
如果是長達幾年時間的血戰就算了,可是這個大明可怕就可怕在有本事攻入兩個帝國的首都,活捉兩個帝國的皇帝,然後其他地區紛紛投降,幾乎沒有抵抗就傳檄而定。
北原十三胡裡就有家族投了大明,周宇剛登基的時候也一下子有5省追隨,後麵攻下了京城之後原本拚死抵抗有機會劃江而治的南方五省也迅速紛紛降了明,這才讓大明舉旗三個月內就拿下了整個天下。
這等天選之人當了皇帝,誰敢說是憑運氣?所有人都會覺得那是大明皇帝高明的謀劃下才能做得到這曠古爍今的奇跡。
登基三個月建立一個疆域亙古未有的大帝國,不是奇跡是什麼。
因此他們趕緊紛紛派出使節前往大明京城覲見新皇帝,獻上忠誠。
對於倭國和安南的使者,他們提前見到了大明的軍隊威勢之後,更是隻想把和平掛在嘴邊,不希望惹惱了周宇,他一生氣派兵把他們兩國也吞並了。
周宇正好拿捏住了他們的心理,開始對兩國提出要求。
周宇要求倭國和安南都必須派遣男童過來大明學習知識和文化,另外派遣年輕女子過來當仆人,算是在大明務工賺錢了。
男童必須聰明與努力兼備,每年送來的數量為送來務工年輕女子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想送一個男童來大明“留學”,就得搭50個女工。
大明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但沒有零花錢。如果聰明伶俐學習好,才會發少量獎學金。
而女工其實就是仆役,其實說是來務工賺錢,其實就是給延壽教內部單身漢們相親的對象。
延壽教內部還是有很多條件比較差娶不上老婆的,他們在本地婚姻市場沒有競爭力,年紀一歲一歲變大還是很急的,如果有一個外族女子可以娶,隻要能生養,他們其實並不介意娶。
大明的生活水平會不斷提高,隻要對比一下生活水平的差距,她們也會願意嫁到大明來。大明幾天掙的說不定都比她們在家鄉一年賺得多。
年輕女子流失對一個國家來說肯定是不好的,但周宇給出了誘餌,願意幫你們培養“留學生”,這對安南和倭國卻又具有十分強大的吸引力。
中央帝國的文化、知識對周邊小國來說真的是令他們垂涎欲滴。如果是私派的學生,他們當然可以自己派人來學,可是大概率找不到門路。沒什麼老師會去教一個外族學生,教完回去了一輩子說不定都再也見不到麵。
在這個老師和學生具有父子關係一般的年代,外族學生隻能花大價錢才能找到一個老師,還可能學不到太多東西。
而公派留學生絕對是大大的不同,有朝廷兜底大家一起上課,肯定是有好老師的。那至少有了比較公平的機會,學到的東西比較多花費的成本也小。
那些安南、倭國的權貴,肯定是會喜歡把自己的後代之一派到大明來留學的。學不學得到多少另說,萬一結識到足夠有力的人脈的話,今後在權勢的爭奪中,說不定還會成為關鍵助力。
有一個官位兩個人條件差不多,分不清好歹的時候。此時其中一個是大明留學回來的,國王心一偏就選了留學生,僅僅因為這名頭聽起來更像個“人才”。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留學生需要搭配50個年輕女工又不算什麼了。對這些願意把家裡子侄派過來留學的權貴來說,都是小問題。
好歹這兩個國家都是百萬到千萬人口之間的中等國家,區區幾十名年輕女子,送得起。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周宇要培養這些留學生,其實更深層的用意是在他們的思想中種下親大明的思想鋼印,覺得大明就是文明、先進、發達,永遠用仰視的態度來看待大明。
如果大明真的開始對外擴張,這些未來極有可能占據他們國內高層政治一席的人,也會在心裡想要與大明合並。就算不願意合並,他們也會覺得抵抗隻會粉身碎骨,而在大明麵前變成軟腳蝦,充滿了投降的想法。
周宇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下閒子鋪路,倒不是真的充滿了惡意。
對內壓迫掠奪,對外殖民掠奪,都不是周宇會乾出來的事。
種田、生產來創造財富比直接搶要可持續得多。
不管是遊牧還是海盜,地球就這麼大,當搶無可搶,或者搶夠了搶飽了之後,後續就沒有力氣發展了,興起和覆滅的速度一樣快。
周宇讓大明去搶周邊鄰國製造仇恨,製造出一批家園破滅窮的隻有一條命的對大明充滿仇恨的人出來乾嘛?
那樣做是純純有病。
擴張就要好好地把對方納入版圖,和正常的國民一樣平等對待。當然,要享受正常國民待遇,語言、掃盲這兩關都得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