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牧民除了羊毛之外,為了掙錢他們開始售賣牲畜。
天氣比較溫暖之後,草原上的牛羊也跟著“南下”了,夾雜著一些不錯的馬匹,來到中原貿易。
這些“貨物”越往南價格越高,因為過去大家都沒有馬匹可以騎乘,都被朝廷收去打仗了。
現在終於有馬匹售賣,富人們興高采烈地紛紛購置,這是身份和麵子。
一些隻能算還可以的馬匹,當有幾個人競價的時候,總會把價格叫的老高,讓那些轉運的中間商們喜笑顏開。
騎上馬匹的人總要到街上晃蕩幾圈,向所有人展示他新買的“寶駒”,在其他人羨慕的目光中,和大家的交口稱讚中獲得滿足。
而這種行為也促進了其他富人紛紛購置馬匹,促進了中原和草原的貿易。
而草原過來的羊和牛,也能夠產奶。奶品分給了學堂裡的孩子喝,周宇希望能把他們養的高一點壯一點。
夏收從南到北陸續開始之後,大明參與冬播的農民們都很高興,因為今年隻要交一半的糧稅,其他稅都沒有了。
而今年的收成裡,出現了大量的高產作物。
高產作物的產量不斷上報彙總,然後被《大明周報》傳播到各地,引發了轟動。
之前不少人聽說什麼玉米、土豆、紅薯高產,可是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到底有多高產。有的人覺得一畝地能比稻子、小麥強幾十斤就算是高產了。
等到他們真的麵對高產作物的產量時,一個個都無法相信,原來這才叫高產作物!簡直是十倍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這些作物大多是被種植到相對貧瘠的田地上,不和主糧搶好田,不搶肥料和水,因為它們更耐旱。
隻要稍微照顧一下就能長得不錯,種還不容易種死,隻要小小費點心思就能有良好的長勢。
糧食市場受到玉米、土豆、紅薯的衝擊,一路下跌。大家都願意買更便宜的高產作物來試一試看看好不好吃,導致主糧價格隻能維持在低位,還賣不出去。
那些收了佃戶糧食的地主們為此愁眉苦臉,他們也等著錢用呢。發現種糧食不掙錢之後,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些想用錢比較急的,就隻能把糧食出售給朝廷,畢竟朝廷有一個保底的收購價格,避免“穀賤傷農”。
這些用錢比較急的人,在發現糧價低迷,田地價格也隨之下跌之後,趕緊出手想要把田地賣掉。
在他們看來現在賣掉田地還能賣上價,等到之後再賣,可就不是這個價了。如果到將來田地價格更低的時候,倒是能再出手買回來。
而有的地主則是反向操作,他們把糧食囤積起來。覺得這些所謂的高產作物既然產量這麼高,肯定不會好吃,據說也不耐久放。我等你這一波過去之後再把麥子、稻米拿出來賣,肯定沒問題。
地價低他們也想著買進,反正就是固執、頭鐵,想著幾代長輩都是不斷吞並田地才發展到如今的家族,才有如今的風光,買地絕不會錯。
於是他們把流動資金都拿來買田地,糧食也囤著不出售,隻想著等待糧價回升的那一天。他們打心眼裡期待著有那麼一天。
然而這些人買了田地,開始找佃戶之後卻發現應者寥寥,佃戶不好招了。他們哪怕降了條件也沒什麼佃戶願意來種田。
他們一開始還沒有什麼感覺,覺得隻要過一段時間,肯定還會有農民過來種地的。
但是大明國家級工程開工的太多,糧食充足糧價又便宜,憑借工錢就能過的好。一些脫離了佃戶身份的人,已經不想回頭繼續當佃戶了。
不管是做工、經商、出賣勞力,甚至去當水手,都比當佃戶強。失地的農民不再因為沒有彆的進項,隻能選擇租種地主的田地來過日子了。
因為許多窮苦人家種地主的地是為了自己也有糧食吃。而做工賺錢的話,沒辦法在糧價低的時候買足夠吃一年的糧食,很多時候隻能掙一天錢吃一天飯。
所以一旦遇到豐收之前青黃不接,糧價騰飛的時候,他們就買不起一天的飯,隻能餓肚子了。實在不行就隻能去借貸,去熬,最終失去所有財產。
佃戶因為能自己種出糧食來,相對穩定,這才有那麼多的窮苦人去當佃戶。
可現在不同了,給大明的政府項目乾活,發錢及時不說,工錢也還不錯,可最重要的還是糧價低,更是前所未有的低。隻要糧食價格低,最差也不會挨餓。
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低的糧價,因為玉米、土豆、紅薯產量太高,所以普遍比小麥、大米要低個一半以下。關鍵這還是受到衝擊,價格維持在低價的小麥、大米!
乾一個月夠買三個月的糧,那還擔心什麼呢。多乾幾個月,一整年的糧都掙回來了,到時候趁著糧價低全買回去囤著,不比當佃戶強多了?
當然,也有一些人口口聲聲地說今年是特例,所以糧價才這麼低,今後肯定不可能有這麼低的糧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