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行頭陀行的比丘,理應僅擁有這三件衣服。所謂的“三衣缽具”,其中在拜墊上的這塊布,宛如一位忠誠的衛士,被稱為“具”;而比丘用來吃飯的碗,則好似一個沉默的守護者,被叫做“缽”。這便是十二頭陀行中,關於穿著衣物的兩種規定。然而,除了穿衣之外,更為重要之事,恐怕無外乎吃飯了——畢竟,對於人類而言,穿衣和吃飯皆如生命之泉,而吃飯更是比穿衣服重要幾分。正因如此,在飲食方麵,亦有著五種頭陀行的要求。
第三,乞食。所謂乞食,實則是去托缽乞食,此又被喚作常乞食。常乞食,意即每日至飯點時,便需去乞食,而非自炊而食,而是要食現成之食——亦即他人已做好之食物。在暹羅即今之泰國)、緬甸及錫蘭等地,當齋主備妥菜飯之後,皆會特意預備一碗置於旁。但凡有和尚先至此乞食,齋主便會雙膝跪地,將此碗齋飯高高舉過頭頂,而後小心翼翼地倒入和尚之缽中,最後還會恭恭敬敬地叩三個響頭。此乃對三寶之供養,於暹羅、緬甸和錫蘭,每家每戶皆會以如此之方式來供養三寶,猶如虔誠之信徒對神靈之敬仰,亦如幼子對父母之敬愛。
第四、次第乞。就是不揀擇。就好像《楞嚴經》上所說:“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不問淨穢,刹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尊者拿著缽,他心裡就想,誰給我這個齋,那就是我最後的齋主。也不管是乾淨的、不乾淨的,也不管是有錢的刹帝利,或者是最貧賤的旃陀羅那種人;不問貴賤,不問他是有錢的、沒有錢的,這樣地去乞食,給一切眾生無量功德。次第乞食,就把你這種分彆心沒有了;行平等,給眾生有種福的機會,沒有一種揀擇心,這就是大公無私。
第五,日中一食。此乃飲食之妙法,意味著朝與暮皆不食,唯於正午進膳一次。日中一食,實乃極佳之飲食習慣,然欲踐行之,誠非易事也。緣何如此?蓋因民以食為天,人皆對食物懷有熾熱之渴望,食欲如烈火般熊熊燃燒。一旦饑腸轆轆,便如百爪撓心,自然而然地渴望進食。無論晨曦微露,亦或夜幕降臨,饑餓感皆如潮水般洶湧而至,令人苦不堪言。
然而,日中一食雖益處頗多,卻宛如攀登高峰般艱難,難以持之以恒。那麼,它的好處究竟體現在何處呢?首先,它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開啟便捷之門。當你削減每日餐數之時,如同抽絲剝繭般,你排泄的次數也會隨之銳減,無論是大便還是小便。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減輕身體的重擔,更能讓生活如行雲流水般順暢。此外,日中一食所帶來的功德,恰似那浩渺繁星,難以用言語儘述。總而言之,少吃一點東西,就如同為自己卸下了一份重擔。反之,貪食過多,不僅會讓身體如背負千斤重擔般不堪重負,更可能引發各種健康問題,猶如被惡魔纏身,從而陷入無儘的麻煩之中。故而,從這個視角審視,日中一食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極力推崇的飲食習慣。
尤其在比丘吃飯的時候,要有三種的念、五種的觀想。這三種的念,是什麼呢?一)願斷一切惡:把一切的惡都要斷了。二)願修一切善:願做一切的善事。三)願度一切眾生:願把一切眾生都度得離苦得樂。又要有五種的觀想,是什麼呢?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首先,我們需深思所食之物的來處與製作之法,盤算其中所耗之人力與物力。且看那一粒米,從播撒於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如同一個被精心嗬護的嬰孩,農民們猶如儘職的父母,定期為其灌溉,盼其茁壯成長。待到收獲之時,又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其從田間收割回來。而後,無論是借助先進的機器,還是采用傳統的碾磨之法,都需進一步加工,猶如為其褪去層層外衣,方可最終成為我們餐桌上的米飯。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一粒米背後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數之不儘。正如古人所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中國的古代,農民們都是用鋤頭一鏟一鏟地耕種土地,在炎炎烈日下,他們的汗水像決堤的洪水一般,不停地流淌在田間的土地上。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盤中餐的來之不易呢?每一粒米都承載著農民們如泰山般沉重的辛勤勞作和付出,所以我們更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糧食,不浪費每一粒米。
因此,無論是哪個國家,亦或是哪個民族,對於物質都應當秉持節儉的態度;應當珍視物質,切不可隨意揮霍,將那些有用的物質白白糟蹋掉!我們應當思考這些物質的獲取是何等的艱難。為何當今世界上某些國家會麵臨饑荒呢?原因就在於人們對物質的浪費太過嚴重,以至於到了沒有食物可吃的地步。
我們這些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在因果關係的把握上,猶如在萬丈深淵上行走,需加倍謹慎、格外留意,絕不可隨意糟蹋任何東西。無論是飲食還是財物,都應如珍視稀世珍寶般合理利用;若無法使用,也應如傳遞愛心般轉贈給他人,而絕不能如棄敝屣般隨意丟棄或浪費。正所謂“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饑人”,我們家中的剩飯,對於外麵那些饑餓的人來說,不啻於雪中送炭。因此,當我們在享用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銘記它的來之不易,就像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一樣。
二)深思熟慮自身的品德和行為,猶如明鏡高懸,全麵審視是否能夠滿足眾生的供養需求。忖,宛如內心的一把標尺,用心去思考、衡量,也就是要認真反思一下;思考自己具備哪些德行,是否足以承受來自十方的人們的供養呢?這裡所說的全缺,恰似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自身德行的全貌,看看它是完美無瑕的,還是存在瑕疵。如果發現自己的德行尚有欠缺,那麼就必須如離弦之箭一般迅速行動起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修道的實踐中去。
喜歡度儘六道怎麼少得了我請大家收藏:()度儘六道怎麼少得了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