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綰顯然早有想法,對著漢武帝開口道:
“荀子曾雲: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
“當務之急是提拔一批忠於陛下的儒家士人進入朝堂和各地郡縣為官。”
“若單單隻是從三公九卿著手,底層全是黃老,亦沒有太大作用。”
劉徹非常讚同地點頭。
黃老學派從大漢開國成為主流,至今已經七十多年。
想要當官,就必須學黃老,不然你就當不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黃老學派從朝廷到基層都有一大批的擁躉。
儒家弟子的確是天下諸子百家之冠不假,但黃老的人數也並不少,位於第二。
而且儒家之中派彆眾多,有魯儒(孔子原教旨主義),有孟氏之儒,有荀氏之儒,有公羊派,有穀梁派……等等。
某些儒家派彆因為對儒家經典著作的理解不同甚至勢同水火,最典型的就是同樣研究《春秋》的公羊派和穀梁派。
因為對《春秋》中“微言大義”理解的不同,大漢建國以來,公羊、穀梁兩派儒家弟子相互廝殺而導致死亡的案件不下一百起。
反之,黃老學派並不是道家,僅僅是道家中尊奉《黃帝內經》和《老子》的一個學派,內部思想高度統一。
而且,黃老講究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思想,也注定了這個學派屬於學術氛圍非常寬容的一種。
指望黃老學派因為研究分歧而內訌是不可能的。
漢武帝緩緩道:
“那諸卿的意思是?”
趙綰道:
“陛下,臣以為當下詔舉薦鄉野群賢,依照才能進行任官,如此便可體現出陛下對人才的重視。”
這句話聽起來是非常正常的,皇帝治國都需要人才嘛。
但搞政治的說話,總是喜歡層層套娃以免落人口實。
很多時候,不能隻聽,還得想一想這些政治家們話語背後的意思。
就好像趙綰剛剛這句話,重點其實就六個字“舉薦鄉野群賢”。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鄉野群賢”是個什麼群體呢?
當然就是儒家中人。
黃老學派現在勢力這麼龐大,隻要是學黃老的,有點才能的,還怕沒有當官的門路?
隻有一直被牢牢壓製,同時人數又是最多的儒家中人,才是所謂“鄉野群賢”的最大構成者。
舉薦鄉野群賢,說白了就是要大批提拔儒家士人為官!
作為一個五歲就能演戲討老婆搶太子之位,九歲就敢瞪著周亞夫半小時的早熟之人,十六歲的劉徹並不缺乏這樣的理解能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