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知道,或者是之前沒有投資醫藥的想法還無所謂。
但現在都決定要布局投資醫藥產業。
那肯定不能讓這個中藥百年老字號落入外國人手中,尤其是倭國人手裡。
此時,王可內心已經有了決定。
中醫藥不僅是一個產業,更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商業利益。
陶女士家傳醫書的事才剛過去沒多久。
那些倭國人也是在想方設法地謀求中醫藥典籍秘方,但沒想到因為碰巧遇到他直接功虧一簣,為此還暴露了暗地裡的間諜活動。
這個狼子野心的國家對華國的好東西特彆上心,做夢都想弄成他們自己的。
明麵上的套路基本都是一樣的。
先是收購控製中醫藥企業,接著竊取中藥配方和供應鏈,然後再貼上“漢方藥”標簽。
最後,打著“倭國品牌”返銷全球市場。
比較諷刺的是,倭國超過90的藥材原料都依賴從華進口。
畢竟彈丸之地也種不出什麼好藥材來。
而他們也是嘗到了甜頭,通過這種“收購+加工+返銷”的模式,倭國企業不僅控製了產業鏈的定價權。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中醫藥的國際話語權。
中醫藥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不及倭國的“漢方藥”和棒子所謂的“韓藥”。
後兩者都是從華國的中醫藥剽竊過去的。
現在華國一些中藥企業想要進入國際市場時,卻發現自己祖傳的東西已經被彆人注冊了專利知識產權,想想就覺得很憋屈。
王可覺得自己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也不想這種局麵越來越嚴重,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好東西,最終要讓彆國說了算。
而“仁生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契機。
其作為傳承上百年的老字號中藥企業,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
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技藝,更是掌握了許多其他藥企所不具備的“底牌”。
如國際市場的布局、成熟的采藥渠道、不外傳的藥方秘方和綿延百年的知名老號。
這些都是“仁生堂”特有的優勢。
一旦收購下來都會隨之改換門庭,這個切入醫藥產業的機會非常難得。
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
“仁生堂”並不是華國本土品牌,是創辦於南洋,業務拓展至多個國家,落戶於新嘉國。
不過,根源還是來自華國。
而且品牌名是中文,又以製作中藥為主。
不但能溝通國內市場,還能發揮優勢聯動全球市場,然後還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畢竟國內的有些人總有一種“國內的月亮不如國外圓”的感覺。
那就給這些玩意來一個“換湯不換藥”。
包裝講故事也不是誰的獨家專利,大家都能用,他自然也可以用。
……
王可用電腦看完顧家棟發來的有關“仁生堂”的調查報告,身體往椅背上一靠,心裡好好思考起來。
如果不能全資收購,最起碼也要投資持有一部分股份。
有核心技藝的企業都大有可為。
根據調查情況,收購計劃成功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