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禦史聽聞崔英的遭遇後,心中湧起一股憐憫之情。他深知崔英的遭遇並非個例,這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大的陰謀。於是,他向崔英伸出了援手,說道“你既然要在平江等待知縣緝拿凶手,這期間不如到我府上做個西席,教我幾個孫子寫字如何?”
崔英萬萬沒想到,自己隻是抱著碰運氣的心態來此地賣字,竟然會得到這樣一份美差。這份工作不僅解決了他的溫飽問題,還了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他心中感激不已,連忙拜謝高禦史,並欣然同意留在府上。
高禦史示意崔英在堂上稍候片刻,隨後喚來仆人,吩咐他帶孫子出來拜見新老師。崔英趁機在大堂上漫步,欣賞著高禦史珍藏的字畫。他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了一幅芙蓉圖上,那熟悉的字跡瞬間讓他潸然淚下。高禦史見狀,驚愕地問道“崔先生,您為何突然哭泣?”
崔英哽咽著說道“這幅圖上的字跡,乃是我妻子王氏所書。我本以為她已遭遇不測,沒想到她還活著。”
高禦史好奇地問道“您如何斷定這字跡是尊夫人的呢?”崔英指著畫中的“筆”字說道“我妻子有個獨特的習慣,每次寫這個‘筆’字時,總是將‘毛’誤寫成‘丟’。”
高禦史細細觀察,果然發現了這個微妙的筆誤。他感歎道“真是天可憐見,讓你們夫妻有緣再相見。既然如此,我願意出手相助,幫你緝拿凶手。但是,在此期間,你必須保持低調,不可節外生枝,以免打草驚蛇。”
崔英心中有些疑惑,他一直以為高禦史隻是一位富商。於是,高禦史向他透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崔英這才恍然大悟,對高禦史的援手感激不已。
為了保密起見,高禦史將崔英安排在一處偏房居住,對外則稱找了一位西席來教導孫子。崔英心中充滿了期待與忐忑,他知道自己離揭開真相、找到妻子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然而,他也深知這條路上充滿了未知與危險,他必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次日清晨,郭禦史喚來郭慶春,麵色凝重地問道“你手中那幅《芙蓉圖》究竟從何而來?”郭慶春素來擅長察言觀色,他見郭禦史一改昨日的和煦,此刻的語氣冷若冰霜,心中不禁一緊。他不敢有絲毫隱瞞,老實答道“回郭大人,學生是在一處尼姑庵中購得此畫。”
高禦史又追問道“那尼姑庵位於何處?又是何人將此畫賣出?”郭慶春一一作答,不敢有絲毫怠慢。郭禦史聽後沉思片刻,心中暗自琢磨“看來郭慶春與此案並無牽連,這幅畫他應是偶然所得。”
想到這裡,高禦史的臉色又恢複了往日的溫和,他笑著對郭慶春說“你且退下吧。”郭慶春心中長舒一口氣,暗道“伴君如伴虎,這京城大官的心思果然難測。”
待郭慶春離去後,高禦史立刻派人持名帖前往尼姑庵拜訪庵主,詢問《芙蓉圖》的來曆。庵主恭敬地回答道“此畫乃本縣顧阿秀施主捐舍於本庵,至於畫上的題詩,則是我的弟子慧圓所寫。”
派遣之人將庵主的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高禦史。高禦史聽後心中有了計較,庵主和郭慶春所說一致,看來尼姑庵與此案並無乾係。那麼,這慧圓很有可能便是崔英失散多年的妻子。
次日一早,高禦史又派人前往尼姑庵,對庵主說道“我家夫人對佛法頗有興趣,但有些疑惑不解。聽聞庵裡的慧圓師傅日夜抄寫佛經,智慧過人。因此,我家夫人想請慧圓師傅到府上傳道釋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庵主將此事告知王氏,並告訴她這家的主人乃是赫赫有名的禦史大夫。王氏聞言心中一動,覺得這是一個報仇雪恨的好機會。於是,她欣然同意前往高府。在高家仆人的陪同下,王氏登上了馬車,心中充滿了期待與忐忑。
王氏被接入高府之後,高禦史將她安排與夫人同住,並暗中觀察,以甄彆她的真實身份。高夫人是個慈愛的人,對王氏的遭遇深感同情,她溫和地問道“慧圓大師,我觀你與我頗有緣分,你的相貌竟與我一位遠房親戚的女兒頗為相似。敢問你出家前姓甚名誰?來自何方?”
王氏聞言,長歎一聲,眼中閃過一絲哀傷,她低聲說道“不敢欺瞞夫人,我本是大都人士,我的夫君是永嘉縣尉崔英。我隨夫君赴任途中,不幸遭遇顧氏父子劫殺,導致我家破人亡,無處容身,隻得遁入空門,苟延殘喘至今。”
說完這番話,王氏突然跪倒在地,淚水奪眶而出,她哽咽道“我深知高禦史為官清廉,公正無私。請夫人將我引薦給高大人,我祈求他能為我的夫君沉冤昭雪,懲治顧氏父子,還這世間一個真相。”
高夫人見狀,連忙扶起王氏,輕聲安撫她的情緒,讓她暫時在後院安歇。王氏一年來擔驚受怕,此刻將內心的重負托付出去後,竟然病倒了。郎中為她開了一劑藥,王氏喝完藥後,便在床上沉沉睡去。
高夫人心中憂慮,她來到書房,將與王氏的對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丈夫。年近古稀的高禦史本已不想插手朝廷中的紛爭,隻想在告老還鄉後頤養天年。然而,這起離奇的案件卻讓他無法置身事外。他憤怒於地方官員的昏庸無能,凶手明明就在眼前,他們卻視而不見。高禦史決定要親自揭開這起案件的真相,為王氏和她的夫君崔英討回公道。
高禦史心中已有定數,這平江路知縣與顧氏父子必有勾結。他雖為朝中重臣,卻也深知地頭蛇的難纏。如今元廷正忙於應付義軍之亂,地方官員手中握有生殺大權,他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冒險行事,不僅救不了崔英夫婦,還可能將整個高家卷入其中。於是,他囑咐夫人轉告王氏,讓她暫且還俗,蓄起長發,靜待時機。
就這樣,崔英夫婦雖同在高府,卻被一堵高牆阻隔,無法相見。王氏心中焦急,卻也隻能按照高禦史的囑咐行事。
沒過多久,轉機終於來臨。監察禦史薛理巡查至蘇州,他身負代天巡狩的重任,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薛理曾是高禦史的下屬,受過他的提拔之恩。高禦史借此機會,命人請薛理到府上相聚。
薛理一到,高禦史便開門見山地將崔英的案子說了出來。薛理聽後憤怒不已,他說道“高老,你放心。這件案子本官會親自督查,大好河山就是被這些昏官敗壞的。此次我代天巡狩,就是為了懲治這些貪官汙吏。”
薛理離開高家後,從崔英口中得知了一個重要線索——顧氏家眷都住在一個臨近渡口的村莊裡。於是,他立即派人埋伏在村外,靜待時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三天,顧氏父子三人齊聚村莊。薛理一聲令下,手下們迅速行動,將三人抓獲。隨後,又從他們家中搜出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其中竟有崔英的任命文書。
顧氏父子三人被緊緊捆綁著,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被押解至縣衙大堂。他們原本還心存僥幸,試圖抵賴罪行,但當崔英身著縣尉官袍,威嚴地站在大堂之上時,他們瞬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抵賴的念頭也煙消雲散。
在薛理的反複審問下,顧氏三人終於崩潰,對罪行供認不諱。他們不僅交代了在船上劫殺客商的全部過程,還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每次作案後,他們都會將所得財物的三成獻給平江縣令,以此作為庇護的籌碼。
隨著審訊的深入,顧氏父子三人的罪行逐漸浮出水麵。原來,近兩年來,他們竟在河上作惡三十餘起,被害人多達80人。這些被害人都是無辜的客商,他們的家屬無從尋找遺骸,也無法找到索告的途徑,隻能無奈地將這些案件當作失蹤案處理。
每一起案件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那些被害的客商,他們或許是為了生計奔波,或許是為了夢想遠行,卻沒想到在途中遭遇了這樣的厄運。他們的家屬,至今仍在期盼著他們的歸來,卻永遠等不到那個熟悉的身影。
如今,顧氏父子三人的落網,終於為這些被害人帶來了一線希望。薛理決心要徹查此案,為被害人討回公道,也為這世間的正義伸張。
最終,顧氏三人所犯下的“大不敬”之罪,被朝廷處以淩遲極刑,其殘忍程度令人發指。而那個包庇罪犯的平江縣令,也被革去了官職,永遠失去了曾經的榮耀。薛理深知此人在大都有著深厚的靠山,為免夜長夢多,他果斷地使用了先斬後奏的權力,令人將那個縣令斬首示眾。這一舉動雖然得罪了大都的權貴,但薛理卻毫無悔意,他憤然辭去了官職,選擇歸隱山林,從此遠離朝堂的紛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而在這件事情告一段落之後,崔英迫不及待地來到獄中,想要從顧船夫口中探知妻子的下落。船夫在崔英的逼問下,終於如實相告“至正十一年的中秋節那日,您的夫人將我們灌醉,盜走鑰匙開艙門逃走後,便如同人間蒸發一般,再無蹤跡。知縣也曾派人四處搜尋,但始終未能找到她的下落。”
崔英聽完船夫的話後,如同失去了靈魂一般,他向高禦史請求辭行。高禦史見狀,有心想要考驗一下崔英的忠誠與決心,便說道“崔縣尉,如今你已沉冤昭雪,正值青春壯年,何不另擇一位賢良淑德的女子為妻,為崔家延續香火呢?”
崔英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怒火,他說道“高禦史,我敬您是長輩,才對您恭敬有加。可您若再出此言,我定要與你理論一番。”
高禦史見狀,笑道“哦?此話怎講?”崔英怒道“我妻王氏,因我之故下落不明,我豈能棄她而去,另娶他人?我定要尋她一輩子,若不能找到她,我還算個男人嗎?”
高禦史聽完崔英的話後,心中大為感動,他向崔英賠禮道歉道“崔縣尉,請恕罪,是老朽失言了。明日我設宴向你賠罪,屆時,我還會告訴你一個喜訊。”
次日,高府門前車水馬龍,賓客如雲。高禦史端起酒杯,聲音洪亮地宣布“今日,我們共慶惡賊伏法,州縣重歸太平。而在此喜慶時刻,我還有一樁喜訊要與大家分享——我決定將我的義女許配給永嘉縣尉崔英。”
崔英聞言,心中怒火中燒,他剛想拂袖而去,卻見後院款款走出一位女子,被丫鬟們簇擁著。崔英定睛一看,頓時呆若木雞,這女子竟是他失散一年的妻子王氏!
夫婦二人重逢,相擁而泣,仿佛要將這一年的相思之苦都傾訴出來。崔英這才明白,原來高禦史早已將王氏收為義女,暗中保護。高禦史感慨道“崔英,你是個有情有義的好男兒。都說貧賤夫妻見真情,你和小女經曆此劫後,望你們日後能更加珍惜彼此。天可憐見,不是每次都能像此次這般化險為夷。”
又過一日,崔英攜王氏前往永嘉縣赴任。三年後,崔英深感官場黑暗,不願屍位素餐,於是憤然辭官,帶著王氏回鄉。途經蘇州時,卻聽聞高禦史病故的噩耗,兩人悲痛欲絕。為了紀念高禦史的恩情,他們決定在蘇州定居,並贍養高夫人。高夫人一生行善積德,最終於洪武十一年安詳辭世,享年高壽。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今中外奇案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