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京城的繁華之地,有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家主姓潘名源柳,人們尊稱他為長者。潘家曆代為官,家世顯赫。長者膝下有一子,名叫潘秀,排行第八,正值青春年少,儀表堂堂,風度翩翩。
清明時節,細雨紛飛,長者依照習俗,備好了祭品,前往祖墳祭拜。潘家有一對稀世珍寶——紅牙球,這是當年皇帝真宗賜予潘家先祖的禦賜之物,價值連城。長者外出之際,潘秀心生好奇,帶著這對紅牙球出門玩耍。
他信步而行,忽然眼前一亮,隻見對麵劉長者家的朱紅大門敞開,簾幕輕垂,隱約可見一抹紅裙,下麵露出小巧的弓鞋。潘秀頓時心旌蕩漾,魂飛魄散,想要一睹芳容卻又無可奈何。
這時,一個名叫王貴的浮浪門客走了過來,與潘秀搭訕道“官人在此徘徊,可是有何事?”潘秀如實相告。王貴聞言笑道“官人若想見這女子,有何難處?”說罷,他心生一計,讓潘秀將紅牙球拋出,假裝追趕,趁機掀開簾幕,便可一睹芳容。
潘秀依計而行,果然見到了那位女子。她年約二八,杏眼桃腮,美若天仙。女子名喚花羞,見到潘秀後,好奇地問道“郎君緣何到此?”潘秀支吾著回答“因閒耍失落一牙球,趕來尋取,觸犯娘子,望乞恕罪。”
花羞見潘秀儀表堂堂,心生愛意,遂含笑邀請道“今日父母俱出踏青,幸汝相逢,機緣非偶。願與郎君同飲一杯,少敘殷勤。”潘秀聞言,心中疑慮重重,卻又不敢拒絕。花羞見狀,扯住他的衣襟道“若不依允,即告到官。”潘秀無奈,隻得應允。
在幽暗的香閨之中,潘秀與花羞舉杯對飲,酒過三巡,兩人的情感愈發濃烈。花羞輕啟朱唇,柔聲問道“郎君今年芳齡幾何?”潘秀微醺著回答“虛度了十九個春秋。”花羞又問“可曾娶妻?”潘秀搖頭“尚未婚配。”花羞聽後,臉上泛起一抹紅暈,她低聲道“我亦未曾許人,君若不嫌棄我背負的淫奔之名,我願以身相許。”
潘秀驚得差點把酒灑出,他急忙答道“已蒙娘子賜酒,小生已感厚意。但此事若被令尊大人知曉,小生豈不成了罪人?”花羞卻鎮定自若地說“深閨之中,父母必不知情,郎君勿需擔憂。”
見花羞態度堅決,潘秀心中的情火也被點燃,兩人相擁入羅帳,共度良宵。雲收雨散後,潘秀準備離去,花羞卻拉住了他,她深情地說“我有一事相告。今日我們得以共歡,我尚未有家室,你亦未有妻室,何不請媒人前來,結為夫婦?”潘秀點頭答應,兩人指天發誓,永不背棄。
潘秀回家後,日夜思念花羞,日漸憔悴。父母見狀,再三詢問緣由,潘秀無奈,隻得將與花羞相愛之事告知。父母心生憐憫,忙遣媒人去劉家議婚。
劉長者卻對媒人說“我家隻有花羞一女,不能讓她嫁出,隻能招贅女婿。”媒人回稟潘長者,潘長者沉思後說“我家也隻有這一子,怎能讓他出外就親?想必劉家是故意推托,此事難成。”於是,他告訴潘秀“劉家既不願為婚,京中豪富之家眾多,何愁找不到好親事?我另為你議親。”
潘秀默然無語,婚事就此耽擱下來。後來,潘家竟與趙家議定了婚事。潘秀與花羞的情緣就此斷絕。成親之日,潘家張燈結彩,笙歌鼎沸。花羞在門外眺望,心中五味雜陳。她問小婢“潘家今日何事如此喧鬨?”小婢答道“潘郎今日娶趙家女為妻。”
花羞聽後,心如刀絞,追思往事,淚流滿麵。她自悔自怨,情感難以言表,最終因氣悶而死。父母哭得死去活來,卻不知女兒的死因。於是,他們命仆人王溫、李辛將花羞葬於南門外。
月色朦朧,李辛踏著夜色回家,心中卻縈繞著花羞女那可愛的容顏,揮之不去。他不禁感到一陣莫名的悲傷,於是向父母編了個理由“今夜有件要事,我需外出一趟。”父母並未多疑,便應允了。
二更時分,月光穿透雲層,微弱地照亮大地。李辛帶著工具,悄悄來到花羞的墳前。他揮汗如雨,掘開墳墓,劈開棺木,終於見到了花羞的遺體。她的容貌依舊如初,仿佛隻是沉睡過去。
李辛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他喃喃自語“可惜這娘子,若能與她共度一宵,我死而無憾。”說罷,他輕輕揭起衣衾,躺在花羞身旁,與她同眠。
不知過了多久,李辛忽然感到身旁的花羞微微動彈,接著眼目緩緩睜開。她聲音微弱,卻帶著疑惑“誰人敢與我同睡?”李辛大驚失色,卻又帶著幾分狂喜“娘子醒了!我是你家仆人李辛。主人命我葬你於此,但我實在不忍離去。今夜掘開棺木,隻想看看娘子,沒想到娘子竟然醒了,真是天大的幸事!”
花羞漸漸恢複了神智,她回憶起前塵往事,不禁淚流滿麵。她將自己的遭遇一一告訴李辛“隻因潘秀背棄盟約,我才會含恨而死。如今天賜我還魂,又幸得你掘開墳墓,讓我重獲新生。此恩無以為報,我已不願再回家中,願與你結為夫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李辛欣喜若狂,他連忙掩好墳墓,帶著花羞匆匆回家。天色尚未初露曙色,他輕輕叩響家門。母親開門一看,見李辛帶著一個陌生女子歸來,不禁感到奇怪。李辛笑著向母親解釋“此女原在風塵之地謀生,與我相識已久。如今她情願拋棄過去的生活,與我結為夫妻。今日特地帶她回家拜見父母。”
母親信以為真,便熱情地招待了花羞。從此,李辛與花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情深意切,恩愛有加。而花羞的真實身份,也始終成為他們之間的一個小秘密。李辛將花羞的衣物首飾變賣到了彆處,也因此發了一筆橫財。
半年多過去了,一個寒冷的冬夜,鄰居家突然失火,火勢迅速蔓延,竟然燒到了李辛的房舍。花羞驚慌失措,身上隻穿著單薄的衣服,無處可逃。在混亂中,她與李辛被迫分開,各自逃往不同的方向。
花羞穿過數條街巷,心中茫然無助。突然,她認出了自家的樓屋,心中湧起一絲希望。她走到門前,輕輕叩響父母的房門。院子裡的人聽到聲音,警惕地問道“誰人叩門?”花羞聲音顫抖地回應“我是花羞女,想回來見爹娘一麵。”
院子裡的人聽後大驚失色,疑惑道“花羞已經去世半年多了,怎麼可能又來叩門?必定是鬼魂無疑。明日我自會去向你的爹娘通報,讓他們多準備些金錢衣物焚燒給你,你還是小心回去吧。”說完,院子裡的人竟不敢開門。
花羞站在門口,欲進不得,欲去不得。寒風凜冽,她穿著單薄的衣服,眼淚不住地流下。她無處可去,心中充滿了絕望。
就在這時,她突然看到潘家的樓上燈光閃爍,似乎還有筵席未散。花羞心中一動,決定去投奔潘秀。她走到潘家門口,輕輕叩響房門。門公聽到聲音,奇怪地問道“是誰扣門?”花羞低聲回應“請傳語潘八官人,我是劉家花羞女。他曾因戲牙球而與我相見一麵,今夜我有事相求,特來投奔。”
門公將花羞的話報給潘秀,潘秀聽後心中疑惑不已。他想,若是對門劉家的花羞女,已經去世半年多了,這必定是鬼魂無疑。於是,他吩咐李吉點亮燈籠,準備焚燒冥錢衣物給花羞。潘秀手持寶劍,小心翼翼地打開門,果然見到了花羞,她眼中含淚,一臉乞憐之色。
潘秀告訴花羞“你父母家是大富之家,你回去向他們要點香燭紙錢便了,何必苦苦糾纏我?”說完,他便燒了冥錢,急忙讓李吉關上門。然而,花羞卻連聲叫屈,不肯離去,她哭道“你真是負心人啊!好不傷感!”
潘秀大怒之下,再次打開門,揮劍向花羞砍去。花羞驚呼一聲,身形一晃,竟然消失了。潘秀驚得目瞪口呆,他急忙關上門,回到床上躺下,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一夜,潘秀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想不通花羞為何會突然出現在他的門前,更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如此憤怒地揮劍相向。難道真的是鬼魂作祟?還是另有隱情?潘秀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
五更時分,天將破曉。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響起,軍巡大聲喊道“門外有個無頭的婦人,渾身是血!”消息迅速傳開,驚動了整個府衙。劉長者聽聞此事,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恐慌。
當晚,劉長者做了一個夢,夢中花羞女哀怨地告訴他“我被潘八殺了,我的屍骸現在就在他家門外。求爹爹為我伸冤。”說完,她掩麵而泣,消失在夢境中。
劉長者醒來後,心中驚疑不定。他把這個夢告訴了妻子,兩人商議後決定去掘開花羞女的墳墓看看。當他們挖開墳墓時,果然發現屍骸不見了。劉長者震驚之餘,立刻將此事呈報給包公。
包公得知後,立即派人傳喚潘秀。潘秀被帶到府衙後,包公嚴厲地質問他是否盜開墳墓殺了花羞。潘秀一臉茫然,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無言以對。
包公深入調查後,了解到潘秀曾聲稱劍斬鬼魂的情況。他心中疑惑重重,決定先將潘秀收監,同時發布榜文,懸賞捉拿凶手。榜文上寫道“為捉到潘秀殺了花羞之事,但潘秀不肯招認。現懸賞一千貫,尋找當初開墓之人,以查明真相。”
李辛看到榜文後,心中一動。他想起了自己曾掘開花羞女墳墓的事情,於是決定前往府衙告首請賞。他向包公詳細講述了花羞女還魂的經過。
包公聽完李辛的陳述後,認為李辛開墳的行為導致了潘秀的誤殺。於是,他判處李辛死刑,以平息這場離奇案件。潘秀雖然被免罪,但心中卻充滿了愧疚和憂念。他常常回憶起與花羞女的點點滴滴,漸漸病倒,最終因憂思過度而離世。
人們都說,這是花羞女怨愆之報,她以這種方式讓潘秀承受了無儘的痛苦和折磨。而這場離奇案件也成為了一個永遠的謎團,讓人唏噓不已。
二
在四川成都府,有一個名叫何達的男子,他性格剛直,正直無私。然而,四十歲的他卻一直沒有子嗣,這讓他倍感壓力。某日,他與叔叔何隆因為一份未分的產業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何隆狡猾奸詐,絲毫不肯讓步,兩人因此鬨上了官府。這場官司一打就是好幾年,卻遲遲沒有結果,導致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何達深感疲憊,想要尋找一條脫身之計。於是,他找到了自己姑姑的兒子施桂芳,商議此事。施桂芳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飽讀詩書,聰明才俊,但尚未娶妻。他熱情地邀請何達進入屋內坐下,詢問他此行的目的。
何達歎了口氣,說“這場官司讓我連年煩憂,不僅耗費了大量的錢財,還牽扯了眾多的人。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後悔莫及。我想尋找一條脫身之計,特地來找你商量。”
施桂芳聽後,沉思片刻,說“兄長若不說,小弟也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日前,我的一位故友韓節使在東京為官,他多次派人邀請我前往拜訪。兄長何不整理行裝,與我一同前往,既可以遊玩京城的美麗景致,又可以避開這裡的紛紛擾擾。”
何達聞言大喜,立刻辭彆了施桂芳,回家與妻子商量此事。他們收拾好衣物和錢財,約定了一個日子,與施桂芳及家人許一一起離開了成都,前往東京。
一行人行走了二十餘日,終於望見了東京城的輪廓。傍晚時分,他們來到城東的一座山店休息。夜色漸濃,眾人疲憊不堪,紛紛入睡。
第二天清晨,何達與施桂芳便早早入城,探聽韓節使的消息。然而得到的答複卻是“韓節使正在巡視都邑,尚未回到衙門。”於是,兩人決定在城東的驛舍中暫住,靜候韓節使的歸來。
在這段清閒的日子裡,他們無所事事,每天隻是飲酒作樂,四處尋覓美景。一聽到哪裡有好看的景致,便立刻前往觀賞。
有一天,何達和施桂芳來到了一處陌生的地方。遠遠望去,隻見樓閣若隱若現,風中還傳來了陣陣鐘聲。何達興奮地說道“前麵定有佳境,我們一同前去探訪如何?”施桂芳點頭應允,兩人便順著鐘聲走去,不一會兒便來到了一座古寺前。
他們進入寺中,恰逢兩位老僧在佛堂上講經。見到有客人到來,老僧們便起身施禮,將他們請入方丈室中,分賓主坐下。老僧詢問他們的來意,施桂芳回答道“我們前來拜訪一位故人,可惜未能相遇。於是便順路來到貴寺觀光遊覽。”
老僧便命童子奉上茶水。何達和施桂芳品過茶後,老僧又讓童子取來鑰匙,打開各處殿門,供他們二人觀賞。他們登上羅漢閣,四處眺望了一番。隻見寺前有一片茂密的樹林,幽深奇異,古木參天。何達好奇地問童子“那一片樹林是什麼地方?”
童子回答道“那裡原是劉太守所建的花園。太守去世後,花園便荒廢了許久,如今隻剩下那一片林木而已。”施桂芳聽後對何達說道“我們不妨去那裡遊玩一番如何?”
於是他們便穿過荒草小徑來到了那片樹林中。隻見園牆已經崩塌不堪,砌石也傾斜欲墜。草叢中狐兔出沒無常,顯然這裡已經許久無人踏足了。
施桂芳望著那片荒廢的花園,不禁感慨道“想當初這園子初建時,誰又能想到它會變成今天這副模樣。”就在這時,何達突然說道“我剛才好像丟了一隻手帕,裡麵有幾兩碎銀子,可能是落在佛閣上了。你先在這裡等我一下,我去找找看。”說完,他便匆匆離開了。
施桂芳一個人在竹林中緩緩踱步,等待著何達回來。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何達卻遲遲沒有回來。突然,兩個女使從林外走了進來,見到施桂芳便笑道“太守有請,商議要事。”施桂芳疑惑地問道“你們說的太守是誰?”女使回答說“你去了就知道了。”
施桂芳一時間忘記了還在等待何達,便跟著女使走了。等何達回來找施桂芳時,已經不見了他的蹤影。何達四處搜尋,卻始終沒有找到施桂芳的蹤跡。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何達心想“莫非他等我不耐煩,先回驛舍去了?”於是,他便轉身回驛舍去打聽消息。
然而,施桂芳並沒有回到驛舍。他被那兩個女使帶到了一處明樓大屋的地方,隻見朱門繡戶,儼然是一個官府第宅。堂上坐著一位仕宦,見到施桂芳便下階迎接,請他上堂賜坐,並對他禮敬有加。施桂芳再三謙遜,但那位仕宦卻說道“足下遠道而來,不必推辭。老夫在此避居已有十數年之久,人跡罕至。今日與君相遇,實非偶然。我有一女,年歲已長,尚未婚配,一直尋覓不到佳婿。如今願將她許配給君,幸勿推辭。”
施桂芳一聽這話,頓時不知如何回答。那位仕宦便吩咐女使備下筵席,讓施桂芳與女兒今夜完婚。施桂芳心中惶懼,想要辭讓,但群女卻引他入室。隻見室內錦帳秀帷,金碧輝煌,一位美人出來與他相見,兩人遂結為夫妻。施桂芳歡喜不已,覺得自己遇到了奇遇。然而,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見過那位太守的麵,隻是終日與一群婦人嬉戲玩耍而已。
何達步履匆匆地返回驛舍,急切地向家人許一詢問“你可曾見過桂芳回來?”許一回答道“桂官人和主人您一同出城後,便沒有回來過。”何達心中一驚,頓時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生怕桂芳在林中遭遇了猛獸的襲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度過了一個漫長而焦慮的夜晚,何達再次前往寺廟打聽桂芳的消息,然而卻一無所獲。夜幕降臨,他隻能帶著失望和憂慮回到驛舍。在接下來的十多天裡,桂芳的消息依舊杳無音信,何達與家人商議後,決定收拾行李返回家鄉。
然而,家鄉的官司仍未平息。何隆得知何達歸來後,詢問起施桂芳的下落。當他得知桂芳失蹤的消息後,立即以何達謀殺桂芳的罪名向官府告狀。官府隨即展開調查,何達無法為自己辯解,最終被關進監獄。
何隆心懷仇恨,趁此機會想要置何達於死地。他賄賂衙門上下,急於推動案件的審理。在嚴酷的刑罰下,何達無法忍受,隻得承認了自己謀害桂芳的罪行。官府據此定案,判處何達死刑,並將其押解至西京執行。
正值包公為護國張娘娘進香之事,遠赴西京玉妃廟還願。事務完畢,他穿過繁華街道,卻突然望見前方一道怨氣衝天而起,不禁皺眉詢問身旁的公差“前方人頭攢動,究竟發生了何事?”
公差稟報道“今日有司官在法場上處決罪人。”包公心中暗忖其中必有冤枉之人。他當即命令公差傳話,要求暫停行刑,待他親自審理核實後再做決斷。
公差急忙奔去傳達包公的命令,監斬官不敢怠慢,立刻帶著犯人前來見包公。包公開始仔細審問,何達悲痛欲絕,將前因後果一一訴說。
包公聽完何達的陳述,又傳喚其家人進行詢問。家人也紛紛表示,何達並無謀殺桂芳的情由,隻是桂芳下落不明,讓他們百口莫辯。
包公心中疑雲重重,下令將何達暫時收押在監獄中,待他進一步深入調查此案。
第二日,包公吩咐封閉府門,自己則換上青衣秀士的裝扮,僅帶著軍牌薛霸和何達的家人許一,悄然前往那座古寺,調查事件的真相。
抵達古寺時,恰巧兩位僧人正在方丈室內閒坐。見三人到來,他們立刻起身相迎,請他們落座。僧人好奇地問道“秀士從何而來?”包公從容答道“從四川遠道而來,旅途勞頓,特來打擾貴寺,借宿一晚,明日便繼續趕路。”僧人客氣地回應“恐怕鋪蓋簡陋,但借宿一晚自無不可。”
包公獨自一人走在廊下,忽然一個童子從屋內走出。包公心生一計,對童子說“你帶我四處走走,我便給你銅錢買果子吃。”童子見包公麵色有異,好奇地笑道“今年春天,也有兩位秀士來寺中遊玩,結果其中一人失蹤了。不知足下今日前來,共有幾位同伴?”
包公聽聞此言,心中一動,決定趁機深入追問。他小心翼翼地詢問童子事件的來龍去脈。童子開始敘述事件的起因,並指著寺廟的山門說“前方那片茂密的樹林,常有妖怪出沒,迷惑過路之人。”
那一日,秀士入林遊玩,卻突然失蹤,至今下落不明。包公心中記下此事,決定在寺內留宿一晚,再作打算。
次日清晨,包公帶著許一踏入那片密林,想要探尋失蹤的真相。四周一片荒涼寂靜,寒風凜冽,仿佛連空氣都彌漫著詭異的氣息。正當包公疑惑之際,忽然林中傳來陣陣笑聲,打破了這死寂的氛圍。
包公不顧荊棘密布,毅然向笑聲源頭走去。隻見一群女子圍著一個男子,在石上飲酒作樂,歡聲笑語不斷。包公大喝一聲,那群女子嚇得四散而逃,隻留下昏迷不醒的施桂芳坐在林中石上。
包公立即命令薛霸和許一將施桂芳扶回寺中。經過數日的照料,施桂芳終於吐出幾口惡涎,如夢初醒,逐漸恢複了意識。
包公回到府衙,升堂審案。他命令薛霸將何隆等一乾人帶到堂下,開始審問施桂芳失蹤的真相。施桂芳將前因後果娓娓道來,說到傷心處,不禁嗚咽起來。
包公聽完,怒斥何隆道“你尚未確認人之生死,就妄自告發謀殺桂芳,是何居心?如今桂芳尚在人世,你可知罪?”何達趁機哭訴道“何隆因家業糾紛,連年與我結訟未決,心生怨恨,欲置我於死地。”
包公信以為真,隨即對何隆嚴加拷問。何隆在酷刑下無法抵賴,隻得一一招認。包公將案情整理成文案,判處何隆杖責一百,發配滄州充軍,永不回鄉。同時,將受賄賂、不明真相、誣陷何達的衙門官吏一一革職查辦。施桂芳和何達則被證明無罪,各自回家團聚。
這起撲朔迷離的失蹤案終於真相大白,包公的公正無私和聰明才智也得到了眾人的讚譽。
三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一位好老師至關重要。若是遇到那些誤人子弟的庸師,可真是令人痛恨。東京城裡就有這麼一位張先生,名叫大智,可實際上卻是個大字不識的文盲,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就隻有一本《百家姓》罷了。
這位張先生倒也有一項“本領”,那就是特彆會找好人家去當私塾先生。他混了三年五載,撈了不少錢財,可卻從沒好好教過一個字,把那些學生的前程都耽誤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有個東家姓楊名梁,眼看著自己的孩子被這位張先生誤得一事無成,最後鬱鬱而終,心中是又悲又怒。於是,他一紙訴狀將張先生告到了包公台前。
訴狀上寫道“告為惡師誤徒事。自古以來,父母都期望子女能成龍成鳳,因此不惜易子而教。然而,如今卻有些所謂的‘老師’,明明自己一無所知,卻硬要充當人師。他們貪圖束之爭多,卻從未真正立教。誤了孩子的一生,這種罪行,簡直與殺人無異。懇請包公明鏡高懸,為我等正本清源,重扶名教。上告。”
包公看過訴狀後,臉色瞬間陰沉下來,憤怒地喝道“為人師者,竟敢耽誤學生前程,此罪不輕!”他立刻下令鬼卒,火速捉拿惡師張大智。
沒過多久,張大智被帶到了包公麵前。包公目光如炬,厲聲質問道“張大智,你究竟是如何誤人子弟的?”
張大智狡辯道“我雖然才疏學淺,但也懂得因材施教。學生愚鈍,非我所願。孔子有三千弟子,也並非個個賢能。做先生就如同做父母,隻盼子女成才,豈能強求?更何況,孔子曾言‘隻要自願拿著十條乾肉為禮來見我的,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孟子也說‘學生對先生如此敬重,先生豈能不儘心教導?’看來,做東家的也有難處。那楊某的學生資質平庸,又不尊重師長,我自然難以將他教成賢人。”
包公又轉向楊梁問道“楊梁,你為何怠慢先生?”
楊梁憤然回答“我見先生教誨無方,自然心生怠慢。他既不善教,我又何必恭敬?”
張大智反唇相譏“你既覺得我教得不好,何不辭退我另請高明?”
楊梁怒道“你既覺得我怠慢,又何不辭去我家到彆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