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不是說不行!”,
郭嘉捏了捏下巴,有些擔憂的說道,
“可是這樣一來,對儒家的衝擊,怕是會有些大吧?”,
“畢竟奉先將軍的那本書,我們也不是未曾拜讀,雖然確實精妙絕倫,但隻要有心之人便不難發現,這本《呂子》雖說對《論語》的很多道理都深表認同,可一旦涉及到關鍵的三綱五常便避而不談,甚至還有一些較為尖銳的批評!”,
“那些儒生,恐怕不會輕易同意把這本書,納入考試範圍啊!”,
這話一出,
眾人皆是頻頻點頭,顯然是對郭嘉的話深表讚同,
這裡麵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稍微考慮到呂布的過往經曆就能看出,他並不是很信奉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教條,甚至已經達到了人儘皆知的地步,
當然了,
這也是一句廢話,
如果他信奉那一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學說,就不會接連捅死董卓和丁原兩位義父了,
先說董卓,
這孫子可是有夠王八蛋的,雖然他年輕的時候,確實是為人仗義,一方豪俠,但在沒能扛過榮華富貴的誘惑後,終究還是走向了昏庸無道,
那你怎麼說,
按照這論語的邏輯,
他搶呂布的貂蟬,呂布是不是還得過去磕兩個頭,把媳婦奉上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吊死啊?
好,
就算繞過董卓來說丁原,難道你以為這裡麵就沒有儒家那一套教條主義造成的悲劇嗎?
按照李憂當年給呂布的推斷,
丁原之所以無視呂布遠超正常人的武力,硬要把他放在文官的位子上,很有可能就是希望他能多讀些書,磨磨性子,
雖說這些也全都是李憂的猜測而已,但如果這真的是當年的真相,造成最後弑父悲劇,難道就沒有丁原本人的原因?
很顯然,丁原也是儒家一道的堅決擁護者,所以在對待兒子的時候,也根本不會去設身處地的為呂布著想,
他隻是知道,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至於你心裡有沒有不理解,不滿意,他完全都不在乎,因為在他看來,父親讓兒子去做的事,就是天理,就是至理,有什麼可交心商談的必要呢?
而最後的結局,
自然也是鬨得人儘皆知,而有過這樣經曆的呂布,又怎麼可能推崇儒家的文化呢?
誠然,
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孔子的很多言論,都是當之無愧的至理名言,但有些觀點,他可就沒有那麼認同了!
這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若是平常人,從小被先生教導四書五經,心中自然會把這些道理放在一個極高的位置上,可人家呂布是半路出家,武功天下第一後,人家才踏踏實實的鑽研起了學問,
尤其是領他入門的不是彆人,正是平原城中最離經叛道的李伯川,那麼有這個結果,怎麼看都不足為奇了!
所以,
《呂子》的主要內容,更多的放在修身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前提都是你需要是那塊料才行,崇尚德行的同時,也兼顧法度,但事實上,人家呂布可沒有在書中討好任何人,而是簡明扼要的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首先,他就批評了以孝治國的觀念,孝道並不代表德行,孝順父母並不代表德才兼備,孝順固然是德行的重要組成因素,但其餘的德行,也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