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對於礦冶,一向是采取嚴厲控製的態度,太祖皇帝就曾經說過:“礦冶之弊,我深知之,利於官者少,而損於民者多。況今凋敝之餘,豈可以此重勞民力。昔人有拔茶種桑,民獲其利者,汝豈不知?”
從太祖皇帝開始,大明對於礦冶就是采取嚴厲禁止的態度,在經曆元末的大規模戰亂之後,太祖皇帝不允許開礦其實是很正確的,因為朝廷在這個時候需要休養生息,恢複生產,以恢複大明的元氣,不僅如此,為了打擊民間的礦冶,大明律還以嚴刑峻法嚴禁民間私采礦藏。
按照大明律規定:“盜掘銀礦、銅、錫、水銀等項礦砂,但係山洞捉獲,曾經持仗拒捕者,不論人之多寡,礦之輕重,及聚眾至三十人以上,分礦至三十斤以上者,俱不分初犯、再犯,問發邊衛充軍。若不及數又不拒捕,初犯枷號三個月發落,再犯免其枷號,亦發邊衛充軍。其私家收藏,道路背負者,止理見獲照常發落,不許巡捕人員逼令展轉攀指,違者參究治罪。”
在大明初年,這種製度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在整個洪武朝,朝廷的政策側重於休養生息,以穩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為急務,力圖儘快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政權,對於礦冶采取了相對嚴厲的禁止政策。但是在洪武末年,太祖皇帝也調整了相關的政策,放鬆了對於礦冶的管理。
但是在成祖朝,朝廷對於礦冶的態度再次收緊,成祖厲行礦禁,填塞許多礦洞礦穴,將采煎銀礦者或杖或流。還限定每處鐵礦場僅設置一座煉鐵爐,每爐不得超過50人。“若有多聚爐丁及彆省人稱首者”,拿獲押往官府從重治罪,遞解回原藉,采取嚴厲禁止的方式。
但是到了英宗朝,朝廷逐漸放鬆了對於礦冶的管理,英宗就曾經下詔稱:“各處山場、園林、湖池、坑冶及花果樹木等件,原係民業,曾經官府采取,見有人看守及禁約者,自今聽民采取,不許禁約。其看守內外官員人等,各回原職役。”
從孝宗朝開始,朝廷就開始逐步放鬆對於礦冶的管理,同時以抽分或者向各省攤派物資的方式收取礦稅,其實逼迫朝廷放開礦禁的主要有兩個方麵,第一就是朝廷對於地方的控製能力減弱,雖然朝廷也曾經多次重申礦禁,但是從成祖以後,朝廷對於地方的控製能力下降,地方官府也很難控製自己的轄區,地方的豪強們為了獲取利益,不顧朝廷的禁令開礦,已經是根本無法禁止了。
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朝廷本身的財政狀況急劇惡化,大量的欠稅和頻繁的用兵使得朝廷的財政不堪重負,為了維持財政,不得已放鬆對於礦冶的禁令,想要以此獲取賦稅,用來填補朝廷的用度不足,而且不少官員們也上疏要求放鬆對於礦冶的禁令。
尤其是在嘉靖朝後勤,由於持續的用兵和大量的營建,朝廷的開支浩大,用度不足,很多官員上疏請求放開礦禁,以增加朝廷的收入,之前有官員上疏稱:“方今國計告絀,經費罔極,宗藩之祿入,屬國之繒帛,屯戍日增,河漕歲溢,種種待用,生生靡給。而又加以天災流行,飛蝗遊魃,壟畝為勞,米薪是急,公私雙頓,入不逮出。天地固有自然之利出於常賦之外者,下不瘠民,上不損官,孽利鹽田,產獲銅山,古之人皆用之。今之礦洞,誠國家之外帑也。今議者多憚始事之勞而謬為迂慮,而委至寶於土壤砂石之內,所可惜也!”
他們認為開放礦禁能夠使得朝廷的財政危機緩解,但是無論是嘉靖還是當時的首輔嚴嵩、徐階,都堅決不同意,嚴嵩反對的原因很簡單,他曾經在奏疏中說過:“今眾論紛紛,言及礦禁,愚以為礦禁一開,有八可慮,一曰礦盜哨聚,召亂之可慮;二曰礦頭累極,土崩之可慮;三曰礦夫殘害,逃亡之可慮;四曰礦兵糧缺,噪呼之可慮;五曰礦洞遍開,浪費之可慮;六曰礦砂銀少,逼買之可慮;七曰民皆開礦,失業之可慮;八曰奏官肆橫,激變之可慮。而礦冶於官無大益,而結怨於民,他日雖傾府庫之藏,竭天下之力,亦無濟於存亡之數矣。”
嚴嵩等重臣對於開礦是極為警惕的,這些礦工大多都是悍勇之輩,為了錢財身家性命都不顧,一旦聚集起來,對於朝廷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這點嚴嵩和徐階等人是極為清楚的,所以終嘉靖一朝,無論朝廷財政多麼拮據,朝廷仍舊在堅持礦禁,並沒有放鬆。
而到了本朝,徐階、李春芳、高拱等人同樣是持這個態度,雖然朱載坖興辦了大量的官營工場,開發礦冶,但是對於民間的礦冶,仍舊采取的是嚴禁的政策,甚至在修訂大明律和大明律例集結的時候,再次重申了礦禁。
在隆慶十五年所頒布的大明律例集結中,仍舊規定:“凡盜掘金、銀、銅、錫、水銀等項礦砂,每金砂一斤,折錢二貫,銀砂一斤,折錢四百文,銅、錫、水銀等砂一斤,折錢一百文,俱比照盜無人看守物準竊盜論。若在山洞捉獲者,分為三等:持仗拒獲者為一等。不論人數礦數多寡,及初犯再犯,不分首從,俱發邊遠充軍,若殺傷人,為首者,比照竊盜拒捕殺傷人律斬。其不曾拒捕,若聚至三十人以上者為二等。不論礦數多寡及初犯再犯,為首者,發邊遠充軍,為從者,枷號三個月,照罪發落。若不曾拒捕,又人數不及三十名者為三等。為首者,初犯枷號三個月,照罪發落,再犯亦發邊遠充軍。為從者,止照罪發落。凡非山洞捉獲,止是私家收藏,道路背負者,惟據見獲論罪。”
對於私自采礦甚至加重處罰,明確可以處斬,朝廷對於礦禁,仍舊是非常嚴厲的。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