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看此人,不由得一皺眉頭,心中一股怒火升騰。
出班之人名叫孫之獬,原本的曆史中,崇禎元年魏忠賢被誅殺之後,崇禎皇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
孫之獬卻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為士林所不齒。
同年八月,朝廷“削孫之獬籍”,讓他回鄉居住。
後來清兵攻下北京城,孫之獬主動自薦求官。為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
不但主動剃了發,留了辮子,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上朝。
當時,朝臣分滿漢兩班。上朝的時候,滿班大臣說他是漢人,不許他入班;漢班大臣說他是滿人打扮,也不要他。
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
於是孫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提議讓朝廷之前頒布的剃發令加快執行。
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采納了這一提議,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
十日之內不剃發者,皆死罪。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剃發,本是流行於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成年後是不剃發的,“衣冠束發”成為漢人的外在標誌。
剃發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作為漢人的外在標誌和不做奴隸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人們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發鬥爭風起雲湧,也因拒絕剃發異服,而使得無數人無辜死難。
而在現在的曆史中,由於崇禎沒有殺掉魏忠賢,也沒有大肆清洗閹黨,更沒下旨毀掉《三朝要典》,致使這個雜碎沒有冒頭,結果被大家給遺忘了。
一看是他出來阻止,崇禎無名火起,衝著朱天明使了個眼色,然後加著重音說道:“是孫之獬呀,你有什麼意見嗎?”
朱天明一聽是孫之獬,立刻就反應了過來,搶在孫之獬說話之前,出言道:“陛下,臣近期準備再次領兵北伐,軍中尚缺一名監軍......”
孫之獬全身一抖,立刻大聲說道:“啟稟陛下,微臣無事可奏。”
崇禎皇帝和顏悅色道:“孫愛卿,剛才不是對朕說萬萬不可嗎?現在當真無事可奏嗎?”
孫之獬一時著急道:“臣當真無事可奏。”說罷便要回班。
隻聽崇禎皇帝一拍龍膽,怒道:“大膽孫之獬,竟敢於大朝之時,當著滿朝文武目無法度,戲耍君上,蔑視朝堂。刑部,孫之獬此舉該當何罪?”
本來在看笑話的刑部尚書胡應台,聽聞崇禎皇帝憤怒的責問,不禁的全身一哆嗦,
出班回道:“啟稟陛下,按我大明律法,蔑視朝堂,戲辱君王乃為大不敬之罪。依律......依律......”
崇禎皇帝喝問道:“依律當怎樣處罰?”
胡應台擦了擦汗道:“依律當淩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