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他死的時候康熙也的確為他難過了一陣。
如今被朱元璋以雪恨的語氣痛貶一通,康熙心裡怎麼都不舒服。
可站在朱元璋的立場上一想,也的確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算了算了,自己是第一次來這裡,還是不要太過於強勢了。
“麵對吳三桂的步步進攻,康熙也調動大軍趕到湘地。
而且康熙深知大清無法同時抗衡如此之多的叛軍。
於是他選擇了抓主流放支流的打法。
對於禍首吳三桂是往死裡打,其他叛軍則是采取分兵擊之兼以分化拉攏的手段。
戰爭持續數年,陝地的王輔臣率先戰敗重新降於清廷。
有了王輔臣的打頭,耿精忠拜給清廷之後也選擇了再度歸順。
再然後就是尚之信。
隨著其他勢力或被剿滅,或投降清廷。
起兵反清的基本隻剩下了吳三桂這一顆獨苗還在堅持。
不過他的勢力也在清廷的圍剿之下逐步開始了收縮。
如此戰爭又持續了兩年之久,雙方在湘地來回的拉扯。
也許是吳三桂自知時日無多,於是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在衡州稱帝建國,國號大周。
同年吳三桂病死,叛軍群龍無首亂成了一團,清廷趁機收複了不少失地。
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承帝位卻仍舊不能逆轉頹勢。
隻能一路撤回根據地雲南,憑借天險繼續阻擋清軍的進攻。
不得不說雲南之地的確是易守難攻。
吳世璠愣是又堅持了三年,最後才在清軍的圍困之下選擇了自殺身亡。
平定三藩前後曆時八年,最終以清廷的勝利而告終。
不過因兵禍帶來的嚴重後果缺需要很長時間來抹平。
康熙也因為三藩之亂發覺了許多問題。
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整飭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
也間接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劉秀聽後深深蹙眉,捋著胡子思考了一會後問道:“小天。
朕覺得且不論平定三藩的仗打的如何。
就說康熙選擇撤藩的時機就不太對吧?
朕認為他太過於心急了。
明明應該有更好的機會和更長的時間來謀劃此事。
偏偏要落得個刀兵相見的下場。”
任小天輕笑道:“其實劉秀你說的這件事,在後世也被許多人提起。
那就是康熙在削藩時是否太過著急。
主流意見是康熙的確是著急了。
撤藩的手段也過於激烈,這才引起了吳三桂的強烈反彈。
如果能靜下來認真思索如何和平撤藩,或許就不至於打八年的仗了。”
康熙歎了口氣道:“你說的也未嘗沒有道理。
當初是朕太過年輕氣盛。
以為可以抓住尚可喜辭官回鄉的機會將三藩全部撤除。
誰知吳三桂竟然會突然起兵反清。
當初太後也曾勸朕要慎重撤藩,可惜朕沒有聽進去。”
任小天擺擺手:“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再後悔也沒什麼用。
隻能說引以為鑒吧。”
康熙點了點頭。
如果能給他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應該不會再如此莽撞了。
喜歡我的餐館通古代請大家收藏:()我的餐館通古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