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錫範在台島倒行逆施,為所欲為。
導致台島官員離心離德,百姓過的也是苦不堪言。
而且馮錫範沒有什麼雄心壯誌,隻想在台島作威作福。
他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清廷議和,隻為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然而台島的官員早就不滿於他的統治,負責和談的使者傅為霖主動請求作為清廷攻打台島的內應。
時任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進攻時機已經到了,於是多次上疏康熙請戰。
朝中大臣對於是否統一台灣意見極為不同。
許多封疆大吏都不讚成進攻台灣。
尤其是水師提督萬正色,甚至說出台島斷不可取的話來。
康熙力排眾議,最終拍板決定攻打台島。
可是主將的人選卻讓康熙犯了難。
畢竟水師提督萬正色極力反對進攻台島,康熙也不想再用他。
然而清廷內部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水軍將領,康熙著實是無人可用。
最終還是福建總督姚啟聖給康熙推薦了一個人。
但這個人卻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
任小天的話讓劉邦大為好奇:“這是個什麼人?”
任小天擺擺手笑道:“老劉你彆心急,耐心聽我說完。
姚啟聖推薦的這個人名叫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部下。”
劉邦挑眉道:“降將?那難怪了。”
對於施琅身份的問題,劉邦倒是能夠理解。
畢竟這種降將的忠誠難以保證。
尤其是在麵對舊主的時候,誰也保不準他就不會臨陣反水。
所以這些反對意見也並非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但是劉邦同時也認為並非是所有的降將都沒有忠誠可言。
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
任小天繼續說道:“姚啟聖在康熙麵前力保施琅。
說其作戰勇猛兼之有勇有謀,且又熟悉台島的情況。
實在是進攻台灣主將的不二之選。
至於其他大臣擔心的忠誠問題更是完全不用擔心。
因為施琅和鄭氏有殺父之仇,他恨不能將鄭氏一族滅儘才好。”
趙匡胤瞪大眼睛:“施琅不是鄭成功的舊部嗎?
怎麼還扯上殺父之仇了?”
任小天歎了口氣道:“事情還要從一開始說起。
施琅自十七歲時便從軍加入了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麾下。
他作戰極為勇猛,每戰必定身先士卒,屢立戰功。
後隨鄭芝龍一起降清。
加入清廷後,施琅並沒有受到重用。
隨後因上司李成棟的排擠暗算,險些命喪其手。
逃出生天的施琅選擇加入已經反清的鄭成功麾下,成為鄭成功麾下作戰最勇猛的年輕將領。
鄭成功對他也是信任有加。
幾年後施琅隨鄭成功南澳勤王,因為他當眾反對鄭成功的戰略引起鄭成功的不滿。
鄭成功乾脆削了施琅的兵權,命其返回廈門駐守。
結果廈門突遭清軍將領馬得功的襲擊,守城主將鄭芝莞棄城而逃。
唯有施琅率數十人奮勇殺敵,幾乎將馬得功生擒,廈門得以幸存。
不久戰事不利的鄭成功返回廈門,對廈門守將論功行賞。
但是鄭成功卻對施琅囂張傲慢的性格極為不滿。
僅僅賞賜了二百兩白銀後便沒有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