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的劉秀如此,東漢末年的劉備也是如此。
趙煦下意識的追問道:“先生,照你這麼說,漢文帝之所以不執行推恩令是因為中央朝廷不足以碾壓諸侯國了?”
任小天連連點頭:“就是這麼個道理。
其實推恩令從根上說並不是多麼高明的計策。
從劉邦到呂後再到漢文帝,其實也都是在變相的推行推恩令。
劉邦把異姓王諸侯消滅,以劉姓王代替;
呂後則是揮舞著屠刀,把許多諸侯王都給滅了。
然而他們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絕,否則諸侯國聯合起來足夠推翻他們。
到了漢文帝時期,賈誼提出了著名的《治安策》。
其中有這麼一句: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這說的就是應該多分封諸侯,以此來削弱諸侯的實力。
這就是推恩令的雛形了。
那為什麼劉恒沒采納賈誼的建議呢?
其主要原因就像趙煦說的那樣,中央朝廷實力不足以碾壓諸侯國。
漢文帝登基之初,大漢還沒有從百廢待興的困境中走出。
若是這個時候和諸侯國開戰,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再者劉恒是外藩入京稱帝,根基本來就不穩。
他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穩定政局,將權力回收。
這個時候絕對不是削藩的好時機。
諸位想想,像劉襄這樣鏟平諸呂的諸侯王本來就對沒坐上皇位心懷怨懟。
這個時候劉恒要是敢隨意的削藩,他們立刻就能掀起大旗推翻劉恒。
且不說以中央朝廷的實力能不能和他們抗衡,朝中那些個元勳大臣也未必就甘心死保劉恒。
所以劉恒最後也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反而是休養生息、穩定朝堂、聚攏民心。
這麼說吧,賈誼這個人十分有才華,許多想法也都是直指時局的矛盾。
然而他卻生錯了時候,以大漢當時的實力不足以踐行他的建議。
如果把他換到漢武帝時期,那他的成就未必就比之後的晁錯和主父偃差。”
劉徹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當然了,劉恒雖然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但不代表就完全沒有聽進去。
隻是當時的形勢不適合他用任何激烈的方式進行削藩,他隻能隱忍下來繼續發展實力。
漢文帝十六年,劉襄的長子、齊文王劉則無嗣而亡,漢文帝果斷出手將最大的諸侯國齊國一分為六。
後來又把劉長的三個兒子劉安、劉勃、劉賜分彆封王,把另一個諸侯強國淮南國一分為三。
由此可見劉恒心裡也是有削弱諸侯國想法的。
不過這種緩慢的執行效率以及愈發尖銳的皇權和王權的衝突並沒有讓這個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反而是因為劉恒刻意的姑息政策,讓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王迅速的發展。
直到漢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
喜歡我的餐館通古代請大家收藏:()我的餐館通古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