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聞得此言,也明白了麵前老者不是凡人,不過照常回應道:
“世事變遷,如江河之不息,生存之道,亦須與時俱進,時移世易,豈能固步自封乎?
閣下心中思慮的南嶺變化中的產生衝突,看到的那麼必然就隻有。
心之所見,乃世理所存也。
吾望之,此非災禍,乃萬民安樂前提也。”
南嶺老人心中當然明白,此變實為善舉,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不然大乾也不會有如此多的百姓支持,而那些反對的,隻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罷了。
此時聽得王陽明的話語,半眯雙眼,沉默不語。
麵前這讀書人的意思,就是因為他隻看見了兩個勢力的衝突。
而王陽明看見的是這次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改革之後百姓的安居樂業。
所以南嶺老人望見了衝突,對此憂愁無比。
而王陽明對這件事並無憂慮,反而是期待。
“心之所見,乃世理所存。”南嶺老人凝視著這位未滿而立之年的讀書人。
其身上散發著淡淡的浩然正氣,不過很淡,淡的若不是他靠的如此之近。
同時覺得此人不斐,仔細探查,絕對感知不出來。
難怪說若是聖人出世,必有異象,什麼紫氣東來、金光普照、檀香彌漫、鳳凰棲息。
或許就是天地大道的共鳴吧,就是不知道此人知曉不知曉現在的狀態。
於是,他收起了視對方為晚輩的心態,轉而以同輩的心思相待。
他南嶺老人活了四百年,看透了南嶺變化,也看了大乾起起落落。
也遊曆過了大乾兩京十三州,遍讀各書院之聖人言語,隻為為南嶺百姓尋得一條出路。
天人?仙人?或許能夠束縛這些生靈的,就隻剩下了他們的心吧。
“望先生能踐行所學。”南嶺老人躬身行禮,欲言又止,最終選擇沉默。
而後就閉眼沉思,決定不再出手。
若是當王陽明是一個值得提點的晚輩,那麼若是出現危險,他會出手庇護一二。
比如突然出現的一些毒蟲、一些咒蠱。
就在前幾日,就有咒法而下,想要將此處百姓全部化為膿水,自己出手屏蔽了天機。
但若是將王陽明當為同輩,那自然不可能再次庇護了。
既王陽明想要證明自己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其中遇到劫難和成長都應該是能夠解決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自己出手,對他來說未必是好事,這或許就是他的考驗,也是他成聖的契機。
前麵的出手,就當是現在待在這裡的房租吧。
若他真的能夠達到那一步,或許自己能夠見證曆史。
要知道,大乾從來沒有出過文道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