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就像是一個難以被察覺的深淵,一點點讓我們自己走進墮落的人生中。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自己積極進取的心態,學會認可自己,培養自信心。同時年輕人們也要儘量調整自己的自我認知,意識到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終究有一天要進入到社會中獨立打拚。
有一部分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深淵中,就是因為他們沒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即將麵對的困境。當今社會的年輕人普遍擁有更多自主求學的機會,那些課程壓力並不算太過沉重的大學生們,自由自在的在校園中生活享受,根本沒有意識到獨立在社會上生存,需要自己付出多大的心血。走出校園後的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參加工作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能力相對平庸的人很容易因此受到打擊,進而產生對人生發展的迷茫。
總之,就是我們所說的油膩了!
阿斯加德人也一樣,他們雖然物資充沛,但不代表他們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們依然是血肉生命,依然要麵對生活的瑣事。
依然要麵對一個最真實的問題。
那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這些人被我們統稱為中年人,他們失去了激情,失去了衝勁,追求穩定,追求不改變!
但沃斯塔格是個神人。
他不喜歡那種平淡的生活,他喜歡年輕人的莽撞和奇思妙想,甚至樂於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員!
所以他很喜歡跟著托爾他們胡鬨。
哪怕這種胡鬨並不會給沃斯塔格帶來任何好處……這就是中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最大的區彆。
中年人喜歡計較得失。
比如做一件事,我會失去什麼,得到什麼。
但年輕人不一樣。他們追求的並不是得失,而是有趣!
沃斯塔格喜歡這個!
他不想像自己的同伴一樣,變成毫無生趣的行屍走肉。(雖然在地球人看來,阿斯加德的中年人也足夠奔放了,但在阿斯加德人看來,他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當然,沃斯塔格也不是單純的跟著他們胡鬨。
這也是要說的第二點。
那就是沃斯塔格是個合格的老師。
他總是在胡鬨之中,把他的經驗和知識教給他們。
這可比單純的教訓和課堂,要有用的多的多!
興趣對學習和成長的驅動作用是巨大的。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時,就如同內心被點燃了一團火,驅使我們主動去探索、去學習。這種主動學習的狀態與被動接受知識截然不同。以閱讀為例,若對文學作品充滿興趣,我們會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主動去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傳遞的情感與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輕鬆記住書中的內容,還會不自覺地思考、分析,從而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文學鑒賞能力。而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即便花費大量時間強迫自己學習,也可能收效甚微,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縱觀曆史與現實,許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是在興趣的指引下走向成功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從小就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5歲時,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那始終指向南北的磁針,讓他對科學的奧秘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份興趣伴隨他一生,促使他不斷探索,最終提出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再看當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輕時看到人們飽受糧食短缺之苦,便對農業產生了強烈興趣。他懷揣著“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夢想,一頭紮進稻田,曆經無數次失敗,終於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偉人的經曆告訴我們,興趣能夠為我們指明方向,給予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讓我們在各自的領域不斷突破,創造奇跡。
追隨興趣不僅能帶來專業上的成就,還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當我們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時,往往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仿佛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內心充滿愉悅和滿足感。比如,熱愛繪畫的人,在調色、勾勒線條的過程中,能夠忘卻煩惱,將內心的情感通過畫筆抒發出來;鐘情於音樂的人,在演奏或聆聽樂曲時,能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獲得心靈的慰藉與滋養。興趣就像生活中的調味劑,讓我們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之餘,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土,享受純粹的快樂。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不敢大膽追隨自己的興趣。一方麵,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內心的熱愛。家長可能更希望孩子選擇熱門專業、穩定職業,認為這樣才能有好的發展前途;社會的主流觀念也常常將成功與高收入、高地位劃等號,使得人們在選擇興趣方向時顧慮重重。另一方麵,有些人對自己的興趣缺乏信心,擔心無法將興趣轉化為實際的能力或職業,害怕在追求興趣的道路上遭遇失敗。但事實上,這些擔憂往往是多餘的。隻要我們敢於邁出第一步,堅定地追隨興趣,就有可能將興趣發展成特長,甚至是終身的事業。
所以沃斯塔格在小團體之中一直擁有相當高的地位。
不管是希芙,還是托爾都發自內心的尊敬沃斯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