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心也不在處理政事上了,理政哪裡比得上打小報告升職快?
內閣本來是個極簡單的製度,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斷增加設定,以至於成為規則怪談。
不得不承認,古代皇帝和官員們尋找縫隙的能力,朱元璋找到了相權的縫隙,有因有果,後來的內閣官員又找到了製度裡的縫隙,直到大明亡國。
太會鑽空子,是好事嗎?
劉據推平尚書台,是開了個好頭,小團體的存在趁早打掉,有都不要有,有了權力小團體後,官員腦袋裡隻剩下兩件事了,
沒加入小團體前,想著怎麼進入小團體。
進入小團體後,想著怎麼把不順眼的踢出去。
官員這類生物,上行下效,是好官還是壞官,取決於皇帝是何種人,
眼下官員在朝會商議,又一齊定策,各方利益集團都可以發聲,某個政策就算有缺陷,也不會偏得太遠,
謁者示意朝會開始後,
竟是桑弘羊最先開口,手持玉笏,
“稟陛下,老臣鬥膽,請陛下重啟海外駐軍一事!”
桑弘羊麵色潮紅,頗有返老還童的跡象,
一股心氣頂起來,人都年輕不少,
又是遷都洛陽,又是大開商貿,現在更要海外駐軍,每一件大事都打在桑弘羊的技能點上,能不激動嗎?
桑弘羊還與其他商人不同,他追求的是朝廷極致壟斷,然後再將小商人劃拉到體係中,他和劉徹也是絕配,甚至比劉徹還執拗,劉徹下罪己詔都服氣了,他還不服氣,還要屯田再起,
劉據皺眉,
“此事還需再議,能做與否,最重要是合乎情理。”
此言一出,百官麵上有急色,
之前是陛下搞,他們跟,缺乏主人翁精神,現在被劉據拉扯一下,他們徹底把此事當成自家事了,恨不得馬上拍板定下來,
“陛下!”
桑弘羊這一嗓子喊得,情真意切,
“當朝所行皆是前人不能行之事,故更不能以前事之情理度之,古之成大事者,非成彆人所不能成之事,
我中原地大物博,但仍有缺處,此商貿一通,可鉗製西海,儘攬豐物,讓萬國來朝,若無軍隊依之,此事何以維係?”
其餘官員紛紛點頭,讚同得不能再讚同了!
到底是大漢中流砥柱!
發言就是有水平!
而劉據敏銳的注意到一個信息,
桑弘羊說中原地大物博,彆的國家也有不錯的資源,其餘官員大加讚同,這便是一個大進步。
春秋百家以來,內華夏諸四夷的觀點愈發深入人心,中原地大物博,對其他小國都不抬眼看,
其實若是仔細調查一番,各個小國都有可取的資源,若早認真當回事,中原的資源更是取之不儘了,
但這個觀點根深蒂固,光靠說的難以改變,
草原自不用說,牛、馬、羊那是實實在在能看到的,
倭島,朝鮮,身毒三處,同樣改變了官員們的看法。
人家也不窮。
倭島、朝鮮礦資源豐富,身毒更不用多說,有河流,有土地,天然的農業大國,再加上極豐富的礦產,看得直讓人眼饞。
而劉據比其他人更明白,
他們對小國寶貝的認知還不夠深刻,
倭島還有硫磺。
火山生產的大量硫磺,是天然的火藥和藥材材料,以後若要製火藥,可離不了這個。
另一個就是印度的棉花,此時漢人主要還是布、麻,距離棉花革命還有上千年的路要走,印度是天然的種棉聖地,英國殖民印度,在此產棉花,也是因此。
硫磺和棉花,不誇張的說,是未來的戰略物資,而在時人甚至還沒意識到這兩種物資重要性的時候,劉據已經把其握在手中了,劉據給大漢留下的資產,多到現在的人還不能完全領悟,
需要時間,等到真需要時,後人會猛然發現,原來迷人的老祖宗,早就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從三輔又轉到京中的卜式,也是開口附和,
“朝中朝政不支,恐怕此事隻有注資是萬全之策了。”
卜式和桑弘羊最不對路,天然的政敵,要是再有鹽鐵會議,卜式定是坐在桑弘羊麵前,和他對噴的,
現在倆人卻站在一條線上了,說到底二人都是商人本質,隻要是商人,就不可能不為海貿瘋狂,
侍中伍被挺身道“若以注資,何人去注,一家要歸多少,這都是要商議之處,此事宜緩不宜急。”
劉據高坐天上,如看戲般,心中好奇,
連小透明伍被都出來了,今日是熱鬨,
朝中也是刀劍橫飛,如下棋般,每一句都是試探,全是假動作,
而劉據就靜靜看著這一切,
領導入門法則,想說的話讓彆人替你說,想做的事讓彆人替你做,
這並非是推卸責任,
就比如說前年有邊境互市一事,劉據想得是擴大互市,加強農牧交易,此事若是劉據說出來,百官直接就過了,可是換作其他官員說出,就沒那麼簡單,被挑出了不少毛病,
劉據換到旁觀者的視角,又看了一遍出自自身的想法,才發現,確實有些不妥之處,又是重新改良後,現在互市就辦得特彆好,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侍中伍被說過,朝中一靜,似乎是提了個醒,
以後大夥還要競爭呢!
可轉而官員們又來勁,
以後是以後的事,現在八字還沒一撇,定下來才有以後!
又是一頓發言,反正就是支持,前次朝會唱反調的何相正襟危坐,他都沒說話,稍有動作就能感受到殺人般的視線,做過中尉的王溫舒就更老實了,背靠劉徹算是躲過一劫,再把劉徹惹怒了,誰也保不了他,
而且,王溫舒也想明白了,以前酸霍光,現在他發現,霍光啥也不是,霍光起來,是因為有陛下支持,陛下才是勢,太上皇都要順著這個勢,逆勢而為,沒粉身碎骨就不錯了。
劉據一直表現的平和,對注資一事要議,但並不拍板,
事情越大,越不能急著做決定,定下容易,想改就難了,劉據寧可讓此事多經曆些考驗,都不願意倉促定下,
群臣見陛下沒有這意思,也喪氣不少,
霍光在旁冷眼觀之,
群臣被激動的情緒裹挾了,這種情緒下做出的判斷,沒有一點可取之處,現在當務之急,是先降降溫吧。
不知不覺,朝會開了大半日,到了午膳時,群臣退去,更增了鬥誌,此事做不成是還有不合適的地方,
若是拿出完美計劃,陛下總能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