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相互埋怨,等到吃飯的時候一個端不起來碗,一個手哆嗦,讓倆老人給好一頓埋汰。
“你們倆還當自己的莊稼人呢,一早出門的時候又是換衣服又是磨鐮刀的,這會兒吃個飯都費勁。”
奶奶一邊埋汰人一邊給倆人夾菜。
爺爺倒是在一邊嘀咕,“我怎麼感覺這數不對呢?”
“爹,啥數?”
“產量!好像比去年還少了點,往常這麼一片地收回來的麻袋可比今天多!”
還得是老莊稼人,對於產量的估算馬上有敏感的認知。
“等收回來統計統計再說吧,彆估摸著了!”
結果,等到秋收完事,換算畝產的時候發現的確產量居然掉到了1000斤左右,足足下降了一成半還多。
為此,村裡第一時間聯係了公社和縣裡。
在確認水肥和耕種條件都一致的情況下,產量確實少了,這不禁讓縣裡覺得頭疼。
糧食少了就意味著賣的錢少了,甚至這批種子到頭來種出來的糧食也會少,這可是個大事兒。
縣裡一堆人繞著堆成山的棒子左研究右研究,跟拉磨似的,結果也沒研究出來個啥。
最後還是問到了李厚欽頭上,好歹現在頂著在外種地的名頭,再說這種子也算是李厚欽先整出來的。
李厚欽悶了半天,給出個結論,
“也許是自然退化了,我們原來的畝產隻有四五百,而且之前的種子種的一年比一年收成少。
這批種子到現在畝產能夠穩定好幾年在1200斤左右已經讓我們享受了七八年了,再說1000斤也比之前的四五百、五六百斤多一倍。
要不然就再找塊地,優中選優再種著看看,要是產量還上不去那就真沒辦法了。”
不管怎麼說,這批種子目前來說還是產量最高的糧食之一,農科院的人蹲了好幾年都沒整明白的事兒讓一幫農民去研究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也是研究不出來啥。
總的來說,這次的秋收帶給葫蘆村甚至全公社、全縣的體驗不是特彆的好,和以往秋收累並快樂不同,這次好像所有人的興致都不高。
看來人們還是無法接受從高產到減產的事實。
人往往都是如此,當你沒錢的時候想又一筆錢,當你實現了之前的目標之後又會換個根呷的目標,想變得更有錢。
事實上現在村裡缺糧食吃嗎?
根本不缺!
有雙倍的糧食置換,細糧粗糧都有,自從玉米被當成種子之後鄉親們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過餓肚子的感覺了。
他們隻是擔憂自己現在的待遇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隻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隻要自己種出來的糧食產量比其他地方高,他們的待遇就不會有什麼太大變化而已。
喜歡重回60年代不遺憾請大家收藏:()重回60年代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