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發生的時間已經算是有點遠了,在政策性上,蘇毛選擇了最重要的三條策略,即餘糧100強征、全麵國有化,即沒收了所有的私產,取消貨幣,實行實物配給製。
這些政策的原因是十月革命之後為了保障蘇軍的物資供應,應對社會的巨大變革,效果就是幫助阿蘇度過了危機,這個政策就叫戰時公產主義。
這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策略,為的就是應對當時的環境,一切政策從製定之初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從客觀上來講,沒有目的,就沒有政策。
但在戰後,政策的弊端逐漸顯現,引發了不滿和經濟困境。
隨之而來的是史達林的上台,以改善這些弊端為目的,實行了新的經濟政策。
體現的要點針對以上三個政策,也有三點。
第一是糧食稅,僅征收20,餘糧可以流通。
第二是允許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但要求雇工小於等於20人。
第三就是恢複盧布與商品的貨幣關係。
從結果上來說,1922年至1926年,新經濟策略貢獻了零售貿易額的85,工業品產量的40,有效的改善了阿毛人民的生存條件,緩解了社會矛盾和經濟困境。
在貨幣政策層麵,切爾文盧布錨定黃金儲備75抑製了惡性通脹,從1923年的通脹率的100萬,在1925年成功的下降到了39。
在社會學的維度上,新的經濟策略誕生了一個新的階級,耐普曼階層。
他們的群體包含了前沙皇商人、國企及利益倒賣者、黑市外彙販子,占比大概是31、42和27,他們的社會學標簽分彆是“寄生蟲”、“盜國者”和“資本病毒”。
這些家夥們帶來了文化的衝突和階級的對立,典型的數據指標就是香水的消耗量達到了曆史峰值,耐普曼們在科特維爾大街開設的24小時賭場的門票就是一個工人的月薪。
工人群體們仇視的標語則是“他們在吃鱘魚,而我們在啃土豆皮”,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而在金融層麵上,國有工廠虛報損耗,轉手就把生產資料賣給了耐普曼的批發商,通過地下錢莊,以高利貸的形式集中到了集體農莊管理者的手裡,再通過利息更高的高利貸轉嫁給農民。
另一部分錢,則通過外彙走私的方式進入了瑞銀的賬戶,資本外逃成功後,這些錢成為了巴黎的優質房產、倫敦的老宅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海景彆墅。
通過1926年的秘密調查得出的結論來看,當時阿毛的國有銀行貸款的38最終流入了私企,產業資本外逃的額度差不多是當時阿毛國家黃金儲備的17。
這就是最後一題的總脈絡,資料都是公開的,我今天特意去圖書館看了一眼,《有閒階級論》和相關內容的論文、期刊被借閱的數量目前仍然是個位數。
所以,或許是你們還不夠努力?
還是沒有多餘的時間?
亦或是沒有想到有個缺了德的老師弄了一個這麼複雜的案例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完整的故事被講出來,大家終於把題目讀懂了,也算是了解了相關的背景和脈絡。
“這都不重要,這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能帶給我們的隻有警醒,我們則需要從這個案例中來獲得啟發,希望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或者類似的情況的時候,不要再踏入相同的河流。”
喜歡重回60年代不遺憾請大家收藏:()重回60年代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