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竟然知道李秀成的渡江路線,曾國藩於是對症下藥,準備打一場伏擊。
他們專門開了一個會,研究怎麼樣可以把李秀成的大軍全部消滅在長江裡。
“”派哪些兵馬去?“”
“”派誰作為統帥?“”
“”這仗怎麼打?“”
都是個難題。
湘軍總共四五萬多人,當時部隊一部分要守住金柱關糧道,一部分人圍住了太平軍鎮守的九伏州。
又有一部分人馬還要留在南京城防守。
湘軍總共就這麼點人,還要分多個地方鎮守,人馬肯定不夠用。
但是這對於曾國藩來說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場大型阻擊戰,一場必勝的阻擊戰。
對麵的李秀成有十萬精兵,但是他們沒有水師戰船,一旦過江受到攻擊,必然損失巨大。
這是一場看得見的勝利,曾國藩肯定不會放棄。
曾國藩現在唯一擔心的是,太平軍他們人多勢眾,若分多點渡江,自己人少分多點阻擊會難上加難。
派去偷襲的部隊人數少了,會傷及不了李秀成的主力。
派出的部隊多了,就要從各地防守區抽調兵馬,反而形成了防守空虛。
彆處的太平軍反而會趁虛而入。
.....
而曾國藩信念堅定,他的想法是:
“”機會難得,哪怕付出巨大的代價,也要全殲李秀成“”
.........。
曾國藩把身邊的師爺幕僚,將領,還有當地的地方官全部召集的過來商討對策。
如何調兵遣將?
.........。
就在曾國藩深感人馬不夠用的時候,太平天國李世賢卻間接幫了他一把。
攻打湘軍防守要地金柱關的侍王李世賢見打不下金柱關,突然帶兵撤離了。
李世賢頭也不回的去了浙江。
左宗棠的楚軍快打到杭州了,李世賢想著自己的地盤,不回去也不行)
金柱關這邊,湘軍守軍一萬餘人,而且還有湘軍的水師戰船基本上都在金柱關。
如今李世賢撤軍了,湘軍金柱關的防守壓力一下子鬆了出來,湘軍水師戰船就騰出了手。
曾國藩決定孤注一擲,放手一搏,玩一把大的。
第一步
他命令金柱關的湘軍水師楊載福,彭玉麟立刻帶領六十多艘水師戰船,暗中趕往浦口,九伏州水域附近。
這六十多艘戰船可是湘軍的精銳,主要是封鎖金柱關附近的江麵的,防止太平軍斷自己的糧道。
如今被曾國藩一股腦的調到了九伏州附近。
大家以為這樣就算了嗎?當然不是。
曾國藩還命令金柱關的守軍陸路部隊,抽調五千人,從陸路立刻趕往九伏州,浦口。
金柱關是個戰略要地,湘軍守軍總共萬餘人,如今保護金柱關的水師被調走了,而且守金柱關的陸路軍也被抽掉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