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三國時期的曆史,關雲長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從他的出場,到他的謝幕,所有有關他的故事總是能引起無數人的關注。
曹、劉、孫三家領導,無一不想將其收為己用。
縱觀整個三國,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關羽,恐怕很難找到第二個人了。
既然如此,關羽最後為什麼會死?他的死是必然嗎?
長久以來對關羽的死因,人們議論紛紛眾說不一。
一是關羽死於劉備的借刀殺人。
二是關羽死於與諸葛亮的不和。
三是關羽死於性格“剛而自矜”。
其實,關羽的死,劉備明白,孔明明白,關二爺自己也明白,就連曹操和孫權也都明白。
二爺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
二爺安息,三家領導都放心了。
所以,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關羽實際上必須死!
可能有人會問剛才不是說了,三家領導都希望關羽為己所用嗎?
怎麼現在又說三家領導都希望關羽死呢?
這不合邏輯啊?
接下來咱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為什麼關羽必須死?
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說說為什麼荀彧會死。
眾所周知。
荀彧荀文若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
對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許多功勞,曹操對他非常敬重。
荀家“四世三公”,家族地位遠高於曹操。
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但是,荀彧雖然棲身曹營,其終極的理想卻是匡扶漢室。
加入曹軍,隻不過是為了利用曹操的力量,來實現挽救大漢江山的理想。
到後來荀彧發現曹操有不臣之心,毅然選擇與曹操決裂。
結果曹操賜他一杯毒藥,害死了荀彧。
之所以先說荀彧之死,是因為他和關羽是一類人。
關羽熟讀《春秋》。
《春秋》一書,相傳是孔夫子所作。
正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一書中,到處都是關於忠、孝、仁、義的故事。
受到《春秋》的影響,關羽的理想也是匡扶漢室、留名千古。
有一個例證,關羽被曹操俘獲後,受封“漢壽亭侯”。
雖然這個爵位是曹操給的,但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
對於這個封號,關羽十分看重,這表明他是名正言順的大漢臣子。
後來回歸劉備,按理說關羽應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以免刺激老大。
因為在劉備眼裡,曹操是漢賊,這個封號不是漢帝給的,就是曹操封的。
可是,關羽的大旗上仍繡著“漢壽亭侯關”,這就很能說明其中的問題。
劉、關、張三人名義上是君臣,實際如兄弟。
雖然桃園結義這個典故是後來的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但三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毋庸置疑的。
何況三國亂世正是用人之時,關羽之死對劉備來說,顯然弊多利少,得不償失。
更不要說這同時還伴隨著損將失地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