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等劉備取了西川後,孔明、法正等人力勸劉備稱帝。
劉備雖然拒絕了,可最後還是當了漢中王。
不是皇帝,但誰都知道,這個漢中王其實就是稱霸一方的土皇帝。
劉備很精明,稱王不稱帝。
因為關羽這時正駐守荊州。
自己一旦稱帝,就成了大漢的叛臣。
這等於在逼以大漢忠臣自居的關羽投降曹操或孫權。
是這樣嗎?
《三國演義》對這段描寫的很是到位。
劉備稱王後,讓費詩帶著委任狀來到荊州,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
結果關羽來了一句“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
因為他知道,作為王,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
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大怒,說了一堆話後,以自己不肯與黃忠為伍堅決不受。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黃忠曾和他大戰幾百回合,和他並封,有何不可?
實際上,這是關羽在借費詩之口向劉備表達不滿。
同時也在警告劉備你是漢臣!
顯然,關羽此時已經和劉備有了裂痕。
我們知道,劉備和曹操一樣,雖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但最終的目標還是要自己獨霸天下。
無論如何,取漢而代之,是他們必須要走的一步。
關羽既然能背離想要篡漢的曹操,如果劉備稱帝,又如何不敢背離劉備?
所以,對於曹操和劉備來說,關羽都很撓頭。
不用吧,可惜。
用了,萬一將來決裂了,麻煩!
那怎麼辦?或許除掉他是一個可行之策。
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
初期關羽連連告捷,不僅水淹於禁七軍,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遷都。
但很快,由於曹、孫兩家聯手,加上當時關羽的下屬糜芳和士仁投降孫權。
令關羽腹背受敵,最後導致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
同年12月被俘,次年1月被殺。
襄樊之戰,起因是諸葛亮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攻打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
前有曹操後有孫權,主公劉備竟然沒有派人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
我們都知道。
孔明“隆中對”的核心是“跨有荊益,東和北拒”。
一旦荊州丟失,劉備和自己的戰略會受到重大打擊,這點他不可能不清楚這點。
但明知如此,他為何在關羽兵敗之時不及時救援,是疏忽大意還是另有圖謀?
首先,諸葛亮在剛出山之際,地位不僅明顯低於關羽張飛,甚至還低於徐庶、糜竺等人。
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不可能不想方設法躋身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故借機打擊、貶低或除掉關羽的做法,他是希望看到的。
其次,對關羽敗走麥城一事。
我們不妨在戰術戰略兩個方麵加以分析。
從戰術角度看,關羽之敗,起因在於他執行了諸葛亮攻打樊城的錯誤命令。
喜歡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案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