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寶全世界!
回到長城酒店房間,關上門鎖好,陳功坐在沙發上,取出那本日記,小心地翻看起來。
日記本的牛皮封麵上滿布細碎的裂紋,昭示著其經曆了漫長的時光。
翻開封麵,扉頁上貼著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個穿著日軍軍官製服的年輕人,顯然就是日記得主人坡田太郎。
對於二戰時期的日軍軍事人員,陳功那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狠狠瞪了照片一眼,直接撕下來反扣在茶幾上。
照片下麵還有一行日文,本來就是大半漢字,再加上借助穀歌翻譯,陳功很快弄清了意思
昭和12年,太郎從軍,將於長崎登船奔赴滿洲入第一師團,臨行題字留念,望前途似錦,武運昌盛。——叔父坡田靜夫。
昭和12年是1937年,坡田太郎入伍時加入的是駐紮在中國東北的第一師團,他的叔父坡田靜夫親自送行,送了他日記本還親筆題字留念。
接下來的日記內容,陳功隻關心和緬甸有關的,就沒有再仔細翻譯,快速地大致翻看了下。
坡田太郎在中國駐留的時間並不長,日記隻有寥寥兩頁,半年後,他就被調回國內,擔任留守第一師團下屬某聯隊的少尉參謀。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辦事。”
陳功撇撇嘴,坡田太郎的親叔叔坡田靜夫,是日軍的老牌高級軍官,當時擔任留守第一師團的大佐聯隊長。
隨著戰爭進展,留守第一師團改組成五十六師團,作為絕對主力之一,參與入侵菲律賓,新加坡,馬來亞,直到42年初入侵緬甸。
在此期間,坡田靜夫升任五十六師團下屬五十六步兵團的少將旅團長,坡田太郎也從少尉逐步升職,最終進入其叔叔的旅團指揮部擔任少佐參謀官。
或許是擔任文職軍官並不需要上前線的緣故,坡田太郎這階段的日記內容就頻繁得多,內容也很豐富。
尤其在五十六步兵團駐守緬北交通重鎮八莫後,幾乎每隔幾天都要記上一兩句。
對於緬甸期間的日記,陳功翻看速度就慢了下來,不時還要借助穀歌翻譯。
他很快發現,日記中較頻繁地出現了一個人名,井上真彥。
井上真彥是日軍十八師團的少佐參謀官,由於兩支部隊間的軍事合作而和坡田太郎發生聯係,兩人一見如故,不時互相去對方駐地拜訪。
早有所預料的陳功敏銳地察覺,在坡田太郎的日記中,這兩人之間的往來公務內容語焉不詳,但是偶爾也提到一筆兩筆,總是和施工設備、運輸車輛以及押送部隊有關。
他們似乎在運送什麼重要物資!
陳功很容易就得出結論。
兩人的分工有所不同,坡田太郎負責整理物資設備、安排運輸車隊和沿途護衛,井上真彥則負責最後的接收安置。
坡田太郎在日記中提到,他所負責運送的物資來自日軍各個占領區仰光,毛淡棉,彬文那(內比都),曼德勒,臘戍,龍陵,騰衝等地。
而運輸車隊的目的地,也就是井上真彥所在十八師團的駐地,富昆河穀坎木村。
陳功查了穀歌得知,富昆河穀就是中方所稱的胡康河穀,位於野人山地區南麓邊緣,密支那西北五百多公裡,是中緬印三國的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