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議到出征人選時,王舜站出來舉薦了王邑,王尋一看機會要落在王邑身上了馬上站出來再次請戰。
這次王莽終於表了態,他決定任命大司空王邑出征,而王邑則跪下領命,並且要求帶兵迎戰下溝裡。
為什麼王邑要挑下溝裡呢?下溝裡也就是高句麗它弱呀,和匈奴這種馬上民族相比,高句麗就是個渣渣,那戰功還不是唾手可得。
而匈奴可不一樣,一個搞不好都容易折在裡麵,那一世英名可就毀了,彆說戰功了,活著回來都困難。
所以這是王邑打的小九九,既然讓自己出征已是定局,那還不趁著機會挑個軟柿子捏捏。
王莽接著任命了大司馬王尋負責後勤調度,為前線糧草輜重,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
王尋滿心以為打高句麗讓王邑去了,自己會去迎戰匈奴呢,結果,就當了個管後勤的,頓時拉臉不樂意了。
王舜見王尋的表情便知道他在想什麼,於是出列說道“大司馬這個後勤調度可不要小瞧,這是此戰重中之重,若是此戰能大勝而回,臣請大司馬當立頭功!”
王莽頷首點頭,表示同意,王尋一聽,原來後勤乾好了也能立軍功,還不用上戰場拚命,頓時心情好轉,不再有異議。
而接著王莽就問到關於迎戰匈奴的人選,眾人一時間又開始議論起來。大家都知道匈奴才是個難啃的硬骨頭,此次迎戰的重心便是匈奴,雖然是騎兵裝備上新裝備,可是這仗也不容易打。
這時哀章小眼珠子一轉,想起一個人來,誰呀?就是執金吾大將軍文齊!
國將哀章早就看他不順眼了,要說這朝中誰不知道他哀章是王莽的寵臣,誰見了他不得給他幾分麵子。
可是偏偏就有那麼幾個刺兒頭還真就不給他麵子。
第一個就是太師王舜,他向來不給哀章什麼好臉色。對於太師王舜,哀章也沒什麼辦法,畢竟人家跟王莽是本家兄弟,而且權傾朝野,哀章動不了人家。
第二個就是國師劉歆,這就不用說了,早在哀章得勢之前兩人就結了梁子。
這第三個就是執金吾大將軍文齊了。文齊為人剛正不阿,掌管京師地區治安,也算是手握重兵。
他素來瞧不起哀章這等阿諛奉承的小人,即便你是國將,是寵臣又怎麼樣,老子就是不鳥你!
而且哀豪與劉叔文關係素來不好,哀豪總回家跟他爹打小報告,而哀章聽說文齊竟與那劉叔文好的很,文齊還經常去如家酒樓與劉叔文喝酒稱兄道弟,哀章便對文齊一直記恨在心上了。
太師我動不了,國師我也沒啥辦法,你個小小的執金吾竟敢與我父子都不對付,老子還治不了你了?
想那匈奴騎兵可不是高句麗這等小國所能比的,當年若不是出了霍去病這等曠世英雄,那漢朝兵多將廣也打不過匈奴。
此番匈奴又是舉全國之力進攻,連王邑都不敢前去迎戰,而是選擇了北上迎戰高句麗。
於是他便站了出來,“聖上,臣有一人舉薦,當能統帥三軍迎戰降奴!”
王莽一聽大喜,“哀愛卿請講!”
哀章挺著個小腦袋瓜一本正經的說道“臣推舉執金吾大將軍文齊,文將軍武藝高強,兵法謀略更是出眾,如今騎兵又有了聖上發明的新裝備,戰力飆升,由他帶領軍隊出戰降奴,必能旗開得勝!”
王莽略作思考,心中想到,是啊!文齊,老子怎麼把他給忘了,於是點頭道“文將軍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
然而,王舜卻心中疑慮,他與文齊私交不錯,深知哀章與文齊不和,哀章此番舉薦恐有深意。
他看向哀章,隻見哀章嘴角微揚,似有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可是轉念一想,這朝中能征慣戰之人也挑不出誰了,文齊倒真是最好的人選,他還真沒什麼理由阻攔。
就在此時,文齊將軍出列,抱拳施禮,“謝聖上信任,末將必不負所托!”
文齊向來以馬革裹屍報效國家為己任,所以當聽到點將點到自己頭上了,自然義無反顧就應了下來。
見主將已經選定,王莽心情大好,下旨吩咐王尋即日起大力打製馬鐙馬蹄鐵裝備騎兵,準備糧草,待部隊裝備好即刻發兵迎戰降奴與下溝裡。
同時下旨命令邊境地區將領堅守城池,等待朝廷援軍。
待退朝後,王舜在路上等待文齊,見麵後他提醒文齊,讓他小心哀章。
但文齊性格耿直,並未將王舜的話放在心上,哀章一個沒實權的國將,他能奈我何。